立秋后穿长袖还是短袖( 二 )


适时进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 , 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 。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 。
适量运动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 。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太阳照射下不宜运动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 , 暴晒灼伤皮肤;在高温湿热中不宜运动过于剧烈 。
2、立秋节气介绍1、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为秋季的起点 。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进入秋季 , 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 , 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2、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 , 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
3、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 。在自然界中 , 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 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
3、立秋节气古诗1、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
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3、相望试登高 , 心飞逐鸟灭 。
4、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
5、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6、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7、如何肯到清秋日 , 已带斜阳又带蝉 。
8、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
4、立秋节气吃什么传统美食1、吃西瓜 ,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 , 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 , 谓之啃秋 。”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
2、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
3、饺子,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 。饺子是一种非常受人欢迎的食物,立秋吃饺子叫做“抢秋膘”,你抢我一个饺子,我抢你一个饺子,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身体健壮 。
4、食小赤豆,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 , 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
5、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 , 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