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端午是什么习俗

1、躲端午是什么习俗1、躲端午,地方民俗,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于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
2、解释: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五月、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东汉王充《论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 , 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后随阴阳观念传入,“恶”又指盛阳,如《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 , 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 , 将受其患 。”《论衡》将五月“恶”的理解或归之于“太阳”以及阴阳术数中“盛阳”,惧畏仲夏五月“太阳”、“盛阳” 。出于对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人们心理上有诸多的恐惧 , 从而产生了“掩身,毋躁 , 止生色”等诸多禁忌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北平有五月五日不汲泉水的禁忌,以避免井毒的侵害 。《嘉靖隆庆志》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滦州志》:“女之新嫁者 , 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
3、相关: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仍在部分地方流行 。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能够清热解毒 , 特别是端午节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 。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 , 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风干后就成了中药,称蛤蟆墨 。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据说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 。
2、端午节的端午是什么意思1、“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 。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 , 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 , 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 ,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 “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 , 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 , 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
2、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 , 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3、端午是什么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 。
端午节 , 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
4、打端午是什么意思1、打端午是指仡佬族过端午一般都要包粽粑,备齐鸡鸭鱼肉蛋等 , 要用菖蒲、艾蒿挂在大门双方,以避邪气 。有的还要造雄磺酒撒于房前屋后以防蛇虫;要煮红鸡蛋、大蒜头来吃 。届时女子半子、干儿干女、未过门的儿媳、未婚的半子等,都要来家做客,俗称“打端午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