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症候群治疗方法 彼得·潘综合征

亲爱的网友们好!这篇文章主要是给大家详细描述关于“彼得潘症候群治疗方法”的核心内容以及“彼得·潘综合征”的相关信息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请往下看 。

彼得潘症候群治疗方法 彼得·潘综合征

文章插图
最近朋友过25岁生日 , 给朋友订蛋糕的时候 , 店家送了两只蜡烛 , 一只是“1” , 另一只是“8” 。 店家说从他这儿买蛋糕的 , 不管多大 , 都爱过18岁的生日 。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 我们不再以年龄阅历为傲 , 都喜欢自称宝宝 。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小学生自称爹 , 中学生自称哥 , 到了大学 , 大家都是宝宝 。 ”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 , 我们想保持孩子般的心态 , 得到身边人的照顾 , 但不意味着我们真的要做回婴儿 。
但是你知道吗?现实中真的有那么一群人 , 从来没有长大过 。
日本Abema TV做过一档节目 , 讨论了有关《亲子共依存症》的社会问题 , 在节目中一名33岁的男人なうた , 本来从东大毕业的他有着美好的前程 , 但是他却选择了做一名月薪仅有7万日元(4千多人民币)的家庭教师 。 当问到这么低的月薪如何生存下去时 , 他回答说妈妈会照顾好他的一切 。
原来 , 已经33岁的なうた , 依旧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 衣食住行全靠妈妈出钱 , 甚至还要和妈妈一起洗澡 , 这让观众们都非常惊讶和难以理解 。
在日本 ,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情况被称为“家里蹲”(引きこもり) , 根据日本政府的相关调查 , 日本“家里蹲”的总人数可能超过百万 。
“家里蹲”通常在 20 多岁就远离社会和职场 , 完全不工作 , 只在家里玩游戏 , 他们的全部生活来源通常只能依靠父母 , 当父母离世以后 , 就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 更有甚者会因此饿死 。
这一现象也不仅限于日本 , 在 2014 年 , 有超过 700 万年龄在 25 岁至 54 岁之间的美国男性既不工作也没有在寻找工作 , 这一数据比 10 年前增加了 25% 。
在生活中 , 我们遇到的情况可能不会这么极端 , 但是你仍然能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 他的情绪往往不太稳定 , 感觉不开心就一定要表达出来 , 不顾及他人感受;
· 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 通常情况下 , 遇到问题经常需要别人帮助;
· 自我中心 , 很难与他人换位思考 , 遇到问题常常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 频繁的更换工作 , 逃避挑战和责任 , 耐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 , 也很难有长久稳定的友谊 , 关系最密切的往往不是朋友 , 而是家人 。
这类“长不大”的成年人 ,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彼得潘综合征” 。 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所描写的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 , 永远长不大 , 永远都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 , 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 , 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
心理学家丹·凯利博士(Dr. Dan Kiley)在自己作为心理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 自己治疗的很多人都面临着成长的困扰 , 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 。 后来他用《彼得·潘》中的主人公为这种心理现象命名 , 出版了《彼得潘综合征:那些长不大的男人》一书 , 首次揭示了这一心理现象 。
想知道你的彼得潘综合征程度吗?
「测测你的彼得潘综合征」
这样的人 , 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负担 , 因为他通常需要别人来迁就他 , 包容他 , 甚至为此不得不让渡自己的利益来满足他 , 所以往往亲人和伴侣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 在电视剧《都挺好》里 , 苏明成就是这样一个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