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朋友圈说说10字( 二 )


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 。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所以,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雄黄酒 。
2、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 , 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 。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 。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 。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 。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
3、菖蒲酒
端午节饮用的最多的另一种酒就是菖蒲酒了,菖蒲酒是用菖蒲、艾叶泡制而成 , 在宋代,菖蒲被视为“辟邪之物”,因此后来端午节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
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菖蒲药用价值的记载 。以菖蒲浸酒 , 在明代最为盛行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
菖蒲酒产于山西垣曲,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 , 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 。酒度为45度,糖度为12度 。
4、黄酒
从科学的角度,雄黄酒需要谨慎对待,而黄酒则有益于人体健康 。黄酒其实是种米酒,与白酒不同的是,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不同种类的黄酒颜色亦呈现出不同的米色、黄褐色或红棕色 。
中医上,黄酒可以做药用,生饮对心跳过快、厌食、烦躁等有疗效;热饮可以缓解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
热着喝是有利身体健康的 , 烫过之后会挥发掉一些酒里的有害物质 。黄酒加话梅,养阴美容的作用显着,还能润肺护肝,缓解酒精对肝脏的伤害 。黄酒加桂圆、荔枝、红枣同煮能缓解月经不调、贫血、遗精和腹泻 。
5、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 , 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 , 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 , 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 , 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
【端午节朋友圈说说10字】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