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习俗1、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 ,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
2、咬春:立春时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 , 每逢立春时节,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赎春卷的小贩 。
3、祭祖: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 。
4、躲春:立春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 , 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 。
5、拜太岁:中国有迎太岁的习俗,把太岁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岁就能平安富足 。
2、立春习俗有哪些1、立春祭:在主要的古老传统节日,拜神祭祖庆典是很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在很多地方,立春要祭祀祖先 。在广东的《新安县志》中就有记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
2、贴“春”字:在立春日这天,古人有贴“宜春”二字的习惯 。后来,这个渐渐发展成为了春联,变成了在除夕前张贴的对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3、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因此一定要经过多次排练 。迎春主要是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是为了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
4、咬春: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在立春之日咬春的习俗 。咬春又被称为吃萝卜,就是指在立春这天吃萝卜 。萝卜有着很好的功效,萝卜有着“秋后萝卜赛人参”的美誉 。
3、陕西立春习俗与风俗习惯盘点节气立春是二十四气节的第一个 , 同时民间又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 , 所以古代的人们格外重视这天一天,并通过各种活动予以庆祝 , 久而久之形成风俗流传下来 , 在古老的陕西地区就保留着许多立春当天的特色风俗 。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 。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 , 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 。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 。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 , 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 , 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
佩燕子
【立春习俗】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 。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 。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 。
燕子是候鸟“不吃你家谷子 , 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 。”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 。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 , 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
- 珍珠鸟最喜欢怎样的窝
- 三伏天如何排寒湿
- 蔓越莓水果长什么样
- 子宫肌瘤能喝柠檬水吗
- 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 星际争霸比赛有哪些
- 中国银行开户行如何查询
- 笔记本如何刻录光盘
- PPTV怎么打开弹幕
- 分手时的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