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营销外衣之下,“大数据杀熟”该如何破解?
采访人员/鲁智高
编辑/宋佳楠
看到发票与实付价格相差1500元 , 胡女士既困惑又愤怒 。 身为某预定平台贵宾级会员的她 , 不但没有享受到“订酒店8.5折起”等优惠 , 反而还多支付了一倍的房价 。
由于怀疑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 胡女士将平台告上了法庭 。 但不利因素在于 , 她很难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 要知道 , 技术及用户数据都掌握在平台手中 。
今年7月 , 法院一审法官认为 , 存在一定客观情形 , 使得原告疑虑被告“大数据杀熟” 。 但法院最终判定的是平台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 , 支持原告退一赔三 。
胡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 。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 , 也在虚拟世界中到处留下足迹 。 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和利用这些与用户相关的数据 , 一方面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但另一方面 , 也不断引发“大数据杀熟”的质疑 , 涉及场景包括外卖、网购、酒店、出行等 。 可以说 , 只要有交易发生 , 就会存在关于“杀熟”的讨论 。
就在11月1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 。 其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 , 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 , 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
这意味着 , “大数据杀熟”被明令禁止 , 如果实施该行为涉嫌违法 。 但难点在于 , 这种“杀熟”行为往往披着差异化营销的外衣 , 如何进行有效判定将是摆在监管机构和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
数据引发的争议
当你下载一款App后 , 需要点击同意“用户使用协议”才能正常使用 。 此后 , 你授权的数据会被软件开发者一一记录下来 , 并处于持续被收集状态 , 直至账号注销为止 。 从设备ID到手机号码 , 甚至包括你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浏览行为等产生的所有数据 , 都可以被收集并存储 , 最终通过分析利用 , 反过来应用到你身上 。
曾在互联网公司做过数据分析师的张宇介绍 , 以电商平台为例 , “用户在App里的所有数据(自身的浏览、点击以及商品的曝光等信息)都可以被收集 , 基本处于‘裸奔’状态 。 ”不过收集到的个人信息 , 通常会被加密 , 并且以类代码的形式来代替明文进行记录 , 只有拥有权限的人才能查看该权限范围内对应的信息 , 以避免个人数据泄露。
从前端开发人员到数据分析岗位 , 再到产品及运营等 , 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涉及多部门多工种 。 通过收集、存储、脱敏、分析等数据处理环节 , 互联网公司利用算法和大数据 , 对用户打标签并进行画像 , 进而推荐信息、商品 , 提供个性化服务 。
数据俨然成为新经济环境下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 , 收集的数据多少 , 往往与服务效果直接挂钩 。 电商平台算法工程师李云表示 , “假如我只知道你的年龄、性别 , 推荐的服务会很广泛 , 不一定能准确满足你的需求 。 如果获取的特征信息越多 , 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效果相对会更好 。 ”
在此背景下 , 互联网公司都希望充分获得用户相关数据 , 通过差异化营销提供精准服务 , 从而获取更多利润 。 这也成为消费者质疑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杀熟”的诱因 , 他们担心个人数据被滥用 , 损害自身权益 。
所谓“大数据杀熟” , 指的是社会公众对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 , 从而收取不同价格等行为的概括性说法 。
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黄道丽看来 , 常见的“大数据杀熟”方式包括:根据不同设备进行差别定价 , 例如针对高配置设备用户的定价高于低配置设备用户;根据用户消费频率进行差别定价 , 例如会员价格高于非会员价格 , 老用户价格高于新用户价格;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位置进行差别定价 , 例如周边商场少的定价高于附近商场多的 , 用户周边人群购买力高的定价高于购买力低的等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