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资机构倾向于对标同行的巨头 。 例如GPU会参考英伟达与AMD;做数据库的企业往往会以甲骨文作为参考;在一份关于PC端操作系统的研报中 , 微软与苹果成了机构评估中国软件与诚迈科技(统信)的天花板 。
这套估值体系虽然存在一定程度高估 , 但有投资人解释道 , 国内市场巨大 , 完全可能在某些硬科技领域诞生一两家千亿级巨头 , 再看看眼下估值不过一两百亿其实并不算高 。
“缺芯”也不能“少魂” , 基础软件即将爆发
芯片已经热了两年多 , 今年开始基础软件也已经开始逐步升温 。 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等 。
数据库其实在今年以来一直比较火 。 除了国产替代的风潮之外 , 也要感谢去年刚上市的新型数据库产品——美国的Snowflake 。 就拿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数据库企业PingCAP为例 , 他们的对标就是中国的Snowflake 。 7月由红杉资本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中 , 估值达到30亿美元(180亿元) , 有业内人士质疑估值过高 。 然而根据艾瑞预计 , 国内CAGR约为15.6% , 市场规模超500亿元人民币 , 这么看来确实不贵 。
而办公软件方面 , 除了大家熟悉的替代微软office的WPS和永中之外 , 很多细分领域今年也完成了不少的融资 。 比如芯片设计软件EDA的几家企业 , 还有3年估值翻了100多倍的中望CAD(从2018年3亿人民币估值没人投资 , 到如今300亿估值)等 。
移动端方面,一家中关村的创业企业JingOS(鲸鲮科技)已经投入多年 。 他们的理念是做“消费级的国产替代产品” 。 移动操作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很高技术难度的事情 , 再基于国产化硬件来做“消费级水准”则更加挑战 。 要知道 , 消费级平板ARM芯片几乎全是Android设计 , 厂商不提供Linux硬件驱动 , 选择这条路几乎就等于走进了死胡同 。
不过 , JingOS技术却另辟蹊径 , 通过重写Linux系统驱动层来兼容Android硬件生态 , 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 让基于Linux的JingOS系统可以运行在任何Android生态的基础硬件上 。 此前 , 开源社区也有过类似的方案 , 但不成熟 , JingOS的技术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将这个方案产品化的 。 据了解 , JingOS在这方面技术攻坚中 , 共申请了100多项全球发明专利 。 在刚刚进行的A轮融资估值就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 。
众所周知 , 软件定义硬件 , 而操作系统又是基础软件中的基础 , 一旦发展失速 , 将制约硬件发展 。 一些芯片企业试图通过软硬一体的方式寻求解决方案 , 跨界或许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
“操作系统是软件中最难的” , 一家创投机构经理章毅认为只有在硬件切换的时间窗口里 , 操作系统才会有机会颠覆旧秩序 。 “从查阅机到笔记本 , 再到ipad与手机 , 能不断涌现新的操作系统 , 都是因为交互方式发生了改变” , 他作了一个对比:过去是解决键鼠 , 而今是围绕拖拽 , 打破国产瓶颈还得重新定义交互形式 。

文章图片
图5/6
操作系统同样分为PC端与移动端两块 。 PC端主要是UOS(统信)与麒麟OS(中国软件)较为成熟 , 两家企业都是国产OS的代表者 , 但上述两家目前仍主要以IT外包形式开展业务 , 客户主要以安全需求较高的政府部门为主 。 根据头豹研究院预测 , 2019-2023年国内市场CAGR为4.89% , 2023年规模约为50亿美元 。
去年12月 , 统信在23天内先后完成了天使轮与A轮总计十多亿元人民币融资 , 这表明硬科技风起之际 , 操作程序也迎来春天 。
不为人知的是 , 开源风潮是基础软件发展的另一股重要推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