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 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

亲爱的网友们好!这篇文章主要是给大家详细描述关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的核心内容以及“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往下看 。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 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

文章插图
忍字头上一把刀,所以忍是件很扎心的事 。 而且这个“刀”上还有一个点,一般解作利刃,可见要做好这个“忍”字是有多难!对这个字,几千年来有各种各样理解方式,其中最出名的是孔子的两句千古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和“是可忍,孰不可忍” 。
这两句话看似很矛盾,其实正是孔子的大智慧所在,二者是辩证关系 。 那么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分别说出这两句话的呢?且听美文君慢慢道来 。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7个字很多人都知道,但却不知道其实前面还有4个字,也很重要 。 原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全句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论语·卫灵公》是孔子和卫灵公的谈话内容,全篇共有42章,经典名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都出自这篇文章 。
“巧言乱德”是指一个人若是太惯于花言巧语是会败坏德与行的,很多人不喜欢花言巧语的人,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这个话 。 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确,一个人如果过度地依赖自己的巧舌则必然会在德行上无所顾忌,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凭一张不烂之舌轻松面对 。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 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则将“小忍”和“大谋”进行对比,很多人会问什么样的是应该忍的,其实这就和你所谋之事的大小有关 。 如果单纯地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其实是很难做出判断的 。 别人眼中的小事,在你心中或许就是天大的事;而以为自己不会在意,就去触碰他人的底线,则无疑是愚蠢的 。 这才是孔子此话的真谛 。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话是孔子批鲁国的季孙氏时所说,原话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八佾指的是八列人,每一列8个人,所以八佾指的是64个人,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行八佾的舞乐 。 而季孙氏为侯,最多只能用6佾,也就是48人 。
孔子一向尚礼,所以这件事他认为是不能忍的,他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都能忍得下去,那以后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 。 以此来说明:这件事,不能忍!在这7个字中,孔子用的是反问句,“是可”和“孰不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具张力和感染力,这也是它能流传下来的原因 。 后来这句话发展后,也产生了不少别的说法,比如“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等 。
其实仔细对比这两句话会发现,孔子在论事时是有极强的思辨精神的,特别是对这个“忍”字,他能在处事中灵活把握 。 曾经不少人喜欢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来劝说旁人,其实如果只是脱离事情本身空谈此句,往往起不到多大作用 。 人生的进与退,忍与不忍,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能概括的 。 人生的大智慧,往往就在这忍与不忍之间,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关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和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的全部内容,是由小编认真整理编辑的,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转发...感谢支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