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风水 运城石磨盘风水( 二 )


龙山晚期文化,因地域不同,差异也表现比较明显 。山西境内属“三里桥类型”的龙山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晋南峨嵋岭以南地区,典型遗址在芮城县南礼教、夏县东下冯 。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于1975-1977年,获得10座房屋遗迹,每间直径大都在3-5米间,独门独户 。考古学者不仅发现房屋内部的居住面上都铺有一层白灰地面,还发现了20多公斤白灰,经测试认定为当时人们用石灰烧制而成的遗存物 。由此可知,人类烧制石灰并使用于房屋建筑,最迟在龙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 。此外,在一房屋内还发现了对称地排列着的4块支撑柱子的础石,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地面上设置柱础的建筑 。这说明中国古人类在梁柱构架整体稳定性的建筑技术上已有空前的提高 。三足瓮、蛋形瓮、直壁大缸是东下冯遗址最具有特色的器物,从这些储藏器的增多加大,可看出当时农业的发展、粮产的增加和古人类备灾备荒的长远意识 。
山西省属“陶寺类型”的龙山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峨嵋岭以北的临汾盆地,汾河下游,浍河、滏河流域 。目前已发现70余处遗址,以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文物最为丰富和典型 。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500一前1900年 。陶寺遗址发现有:地面建筑、半地穴建筑和窑洞三种类型的房屋;室内经压实或焙烧的涂草拌泥的地面,饰有白灰墙裙的室壁;井底安装有圆木构架以保护井壁的水井;大量窑穴及烧制石灰的窑址 。生产工具为数最多的是扁平长方形石铲,这种翻土挖坑工具的猛增可看出当时农耕的兴旺 。木案、木俎、木几、木匣、木盘、木斗、木豆、木鼓等彩绘木器是该遗址的重大发现 。另外,还发现一件红铜铸造的小铜铃,含铜量达97.8%,为探讨中国早期铜器冶铸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部落公共墓地的发现更令人瞩目,共一千余座,占地三万多平方米 。第一类是大型墓,约占墓葬总数的1%,使用木棺,随葬品有的多达一二百件,其中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成组的玉或石制礼器、木鼓、石磬、彩绘龙盘等 。大量的彩绘纹样与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装饰非常接近 。葬体均为男性 。有的墓内还葬有整副猪骨骼 。第二类为中型墓,约占墓葬总数的10,墓坑较小,也使用木棺,葬品没有大型墓丰富,一般葬有成组的陶器、木器及玉、石器,以及若干猪下颌骨 。这类墓葬体多为男性,女性者则多葬于大型墓的两侧 。第三类为小型墓,约占墓葬总数的%"7,墓坑很小,既无木棺也无随葬品 。通过墓葬,使后人看到了当时生产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同时也看到社会内部的悬殊差别 。它告诉我们,原始社会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已遭到破坏,阶级对立已经存在,早期的陶寺人类可能正处在国家产生的前夜,晚期则已进入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夏代的纪年之内了 。
山西境内属龙山晚期文化的还有一种“晋中类型”,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及其周围,并由此向西延伸到内蒙河套一带 。这一类型的代表遗址有太原东太堡、太谷县白燕、汾阳县杏花村和峪道河等 。
此外,中国原始社会大型石器制造场发现有8处,山西占有5处,为全国之半 。这三处分别在:怀仁县鹅毛口、太原古交、襄汾县大崮堆山 。这些制造场再现了中国原始人类集体与大自然斗争的力量 。考古学者们认为,这些石器场有的可能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新石器晚期,乃至阶级社会的早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