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风水 运城石磨盘风水



新石器时代的山西
选自《今日山西》2004年09期,张全盛
1984年,在太行山西麓的武乡县石门乡牛鼻子湾发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古老的一套谷物加工用具),其形态与河北省磁山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同类工具基本相似 。这一发现为探索山西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和线索 。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M因L%OL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N 。此种文化,山西主要有分布于晋南的东庄村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晋北的后岗类型 。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分布于山西晋南各地,因L%P&年发掘芮城县东庄村遗址最为典型,而得名 。考古学者在P万平方米的仰韶时期的村落里获得: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烧制陶器的陶窖;外表绘有精美的黑色三角形图案和鱼形花纹的陶器;还有石斧、石锛、石刀、陶刀、弹丸、纺线轮、敲砸器、陶锉等生产工具,以及石头和动物骨骼制成的箭头;及骨笄、牙饰、陶环等装饰品 。同时发掘出P座墓葬,其中有双人同性合葬墓、多人二次合葬墓、还有用陶瓮盖石块作为葬具的小孩瓮棺墓 。发现说明,此期山西古人类已进入农业、狩猎、纺织为一体的生活,也有了装饰自己的爱美观念 。墓葬还说明,此时的人类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存在于氏族之内的经济单位是若干分离的母系家庭 。考古专家认为,在仰韵文化不同类型中,东庄村类型已超越了半坡类型,正向庙底沟类型过渡 。

【石磨风水 运城石磨盘风水】

石磨风水 运城石磨盘风水

文章插图

山西全省基本都在庙底沟类型文化覆盖范围之内 。因仰韶文化中期的这类遗址最早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村发现,且以该村名命名为“庙底沟类型” 。山西正式发掘的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主要有三处,即夏县西阴村、芮城县西王村、翼城县北橄村 。!"#$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 。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 。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 。有!%&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 。

石磨风水 运城石磨盘风水

文章插图

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 。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 。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 。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涑水、汾水以及吕梁山一线,其中垣曲县古城镇东关遗址也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此期,地面木构建筑出现,房屋建造技术大大改进,房内面积增大,分间布局兴起 。生产工具中的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钻孔技术普遍推广,骨器、角器、蚌器及陶质生产工具种类增多,制作用品精细,这些反映了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原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化为“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 。迄今山西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黄河沿岸已发现100多处龙山早期文化遗址,已发掘的重要遗址地有芮城县西王村,平陆县盘南村,垣曲县的东关镇、丰村和龙王崖,夏县东下冯,襄汾县陶寺,石楼县岔沟,太谷县白燕等处 。总观上述各址,出土陶器外表装饰以篮纹为典型,制陶业开始使用轮制技术;作为砍伐工具的石斧比过去厚重增加;发明了双齿木叉形木耒,出现了半月形石刀、石镰和蚌镰,说明农业生产力又有所提高;家畜饲养品种增多,不仅有猪、狗,还有牛、羊、鸡等;渔猎活动仍占一定比重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时期的住宅建筑在继承半地穴房屋的同时又有创造和改进,如太谷县白燕遗址有种平面呈“吕”字形的双间房基,双室间有过道相连,其中一间为高约!米的窑洞 。又如,80年代初,在石楼县岔沟村山丘坡上发现的一群住宅遗迹,系平面呈“凸”字形的窑洞,室内居住面都抹有一层白灰,多数还有白灰面墙裙 。这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窑洞建筑,对探讨中国民宅建筑史有极高价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