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胆汤

【方剂名】蒿芩清胆汤,出自清·《重订通俗伤寒论》 。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克)、淡竹茹三钱(9克)、仙半夏一钱半(4.5克)、赤茯苓三钱(9克)、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9克)、生枳壳钱半(4.5克)、广陈皮一钱半(4.5克)、碧玉散(包)三钱(9克) 。
【用法】水煎服 。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
【主治】湿遏热郁 ,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闷口苦,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白,脉弦滑数 。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等病症 。
1.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蒿芩清胆汤合用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60例 , 对照组60例予环磷酰胺和泼尼松,治疗3个月 , 观察SLE活动指数及各项免疫指标 。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2.7%、76.7%,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第5期)
2.病毒性肝炎:以蒿芩清胆汤为主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湿热并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7例,与单用拉米夫定52例治疗相比 。结果:表明治疗组ALT、AST、TBiL、HBV- DNA指标恢复正常优于拉米夫定治疗 。(《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第33期)
3.急性阑尾炎:以本方治疗湿热内郁型急性阑尾炎42例,以症状体征正常或消失为有效,治疗后总有效率92.8% 。(《陕西中医》1995年第11期)
4.外感发热:以蒿芩清胆汤为基本方药,治疗在夏秋季节为主发病的外感发热100例 。以24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缓解为痊愈;以服药1剂,24小时内体温下降1~2℃,伴随症状缓解为显效 。结果:经治疗临床痊愈37例,显效58例 , 无效5例,总有效率95% 。(《中国中医急症》1999年第4期)
5.流行性感冒: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治疗组药物组成:青蒿25克,枳壳、竹茹、陈皮、茯苓、姜半夏各12克 , 大青叶、石膏、金银花、黄芩各20克 , 麻黄6克,甘草3g 。水煎服 。对照组给予抗病毒颗粒 。两组3日为一个疗程,结果:显示 , 两组差别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研究》2010年第3期)
6.急性肺炎: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急性肺炎60例,基础方为:青蒿、淡竹茹、制半夏、生枳壳、荷叶各6克,茯苓、杏仁、桔梗各10克,陈皮、黄连各3克 , 黄芩15克,碧玉散(甘草2克,滑石30克,青黛3克) 。咳嗽脓血者加鱼腥草、三七各10克 。对照组给头孢哌酮钠一舒巴坦钠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P
7.胆囊炎:蒿芩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30例 , 若疼痛明显者加乳香;白细胞过高者加金银花、连翘;胆结石急性发作者加海金沙、金钱草、茵陈 。结果:显示治愈率达93.3% 。(《河南中医》2010年第9期)
8.胆汁反流性胃炎: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6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 , 并监测服药前后的胃镜 , 病理及幽门螺杆菌的改变 。结果:两组临床对照比较 , 总有效率分别为95%、51.9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 010年第2期)
9.功能性消化不良:蒿芩清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若出现上腹部饱胀明显者,加香附、苏梗;泛酸明显加左金丸;便溏加香连丸;便秘加大黄;口干加芦根、天花粉;纳少者加麦芽、山楂 。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吉林中医药》2001年第6期)
10.带状疤疹:蒿芩清胆汤以伏暑论治秋冬季带状疱疹11例,痊愈(疱疹消退,剧痛消失,无发热恶寒)11例,有效(疱疹消退 , 但仍疼痛 , 时有心烦、寐差)8例,无效(经治症状稍有减轻,疱疹仍疼痛)2例,总有效率90.48%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年第3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