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继澎湃S1发布之后,为何S2迟迟没消息?凉了吗?( 二 )


自研芯片之难
业界有种种质疑澎湃S2的声音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自研芯片其实本就不是一件易事 。
一方面,小米此前并无手机芯片的经验积累 。松果电子是小米与大唐电信(13.620, -0.41, -2.92%)旗下子公司联芯科技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是试水中高端手机市场(并非旗舰市场) 。联芯有的正是4G通讯、基带芯片上的积淀,不过其实力并不如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与彼时的展讯也稍逊一筹 。
并无手机芯片研发经验的小米,再加上联芯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米造芯的天花板,这为小米造芯的一波三折埋下伏笔 。
另一方面,自研芯片之路是一条艰苦卓绝且无比烧钱的路 。雷军自己也深有认知,此前他就表示“芯片行业10亿资金起步,整个投入可能要10亿美金,而且可能10年才会有结果 。”
定位于中高端的澎湃S1就投入了10亿元人民币 。然而,芯片的研发远远超过雷军的想象,据悉澎湃S2采用了台积电16nm工艺制程,然而在经过了5次流片依旧无法点亮,在底层芯片设计存在重大的缺陷需要推倒重来 。而每一次流片所需要的费用高达几千万,五次下来耗费至少上亿元 。
不过,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自研芯片太难的情况下,雷军开始了另辟蹊径 。
“曲线”造芯
小米在自研芯片受阻之后,显然放慢了脚步,继续选择使用高通的芯片,然而这并不代表小米就放弃了自研芯片 。

小米继澎湃S1发布之后,为何S2迟迟没消息?凉了吗?

文章插图
经历了澎湃芯片的挫败,“吃一堑,长一智”的小米开始多方押注,投资与自研并举,一方面通过重组团队延续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开始在芯片投资上展开动作 。
2019年初,雷军宣布小米正式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以此作为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 。
从AIoT战略芯片方面的落地情况来看,2019年 4 月,小米对旗下松果电子团队进行重组,分拆组建新公司南京大鱼半导体,主攻 IoT 芯片,松果电子继续从事手机芯片和 AI 芯片研发 。自研道路之外,小米也通过投资,重点押注手机和 IoT 生态 。
此前集微网就曾整理过小米投资的企业,【芯布局】小米排“芯”布阵,近30家企业、FPGA、MCU、IP、GaN、射频等全押注 。尽管这三年里澎湃芯片的正面新闻鲜有出现,但小米在芯片上的布局却从未放缓,从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路径,也可看见其在芯片布局上的野心 。
最新数据显示,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对外投资已超过20家企业,其中不乏芯片企业,包括乐鑫科技(188.180, -5.82, -3.00%)、晶晨半导体、聚辰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恒玄科技、上海南芯半导体等公司 。
自研手机芯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投资风险较大且回报周期比较漫长 。对小米来说,与其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不如投资一家现成的芯片厂商,对于后续小米自研芯片也会有所助力 。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小米目前仍追求产品竞争力与财务利润最大化的平衡,将IC业务分散既能避免长期花费巨额资金研发,另一方面也能对投资的IC公司拥有部分控制权和高度议价权 。
结语
雷军曾说过“做芯片九死一生,但小米还要做”,不得不说,彼时敢于自研芯片的小米,确实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对于当时风光无限的小米来说无疑是再上新台阶的特效药 。然而,澎湃S2遇阻之后,小米“行有不得,反求诸‘人’”,却又不得不让人担心是否已忘记初心 。
是坚持利润率不超过5%的Costco路线,还是奋起孤勇再战自研SoC?这是雷军的抉择,却也关乎着小米的未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