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中的家书你有什么感触?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这是我国伟大的“诗圣”杜甫《春望》里的二句诗 。杜甫时运不济 , 仕途不利 , 虽有满腹才学 , 却报国无门 , 为生计四处奔波 , 颠沛流离 。又逢“安史之乱” , 潼关失守 , 辗转入川躲避 。自此与家人失联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中的家书你有什么感触?

文章插图
大家知道 , 古代的交通状况和通讯工具非常落后 , 由于战乱更进一步阻塞了信息通道 。不像我们能随时拿着手机悠闲地与四海亲友闲聊 。远离家乡的古代游子 , 隔着千山万水 , 人地生疏 , 精神苦闷 , 思乡之情炽烈难熬 。李白的《静夜思》不是这种心情的生动写照吗?在战乱年月 , 家乡亲人的安危时时撕扯着诗人的心 。他们身边什么精神寄托都没有 , 只有暗夜的凄风和秋虫的悲鸣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中的家书你有什么感触?

文章插图
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 , 为什么“家书抵万金”了 。古人不能用数码产品“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 , 亲人的手迹文字就是最宝贵的东西 , 写信时通常要写上“见字如面” , 确实 , 看到那熟悉的字迹 , 如同看到了亲人的音容笑貌 , 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信中字里行间表达的真挚情感 , 滋润着诗人心灵的荒漠 。这仅仅是几行文字 , 但它不是普通的文字 , 它是滚烫的语言 , 是天底下最纯真的情感的结晶 , 它只属于我们人类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中的家书你有什么感触?

文章插图
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故土情结 。中国农耕文明以家庭、家族、宗族为单位组成社会 。中国家庭对子女照顾的无微不至 , 作为回报 , 中国文化重视孝道 , 强调家庭感情 , 提倡晚辈在长辈年老后提供照顾 。孔子提倡说:“父母在 , 不远游 , 游必有方 。”俗语说:“树高千丈 , 叶落归根 。”中国人把故乡视为自己的根 , 在外只是漂泊 。无论走多远 , 都还希望年老之后回到故乡 , 身后葬在祖辈身旁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中的家书你有什么感触?

文章插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中的家书你有什么感触?】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 , 才使家书显得那样宝贵 。也容易理解杜甫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作者的心情 。可惜杜甫梦断中原 , 最终也没有回到故乡 。生活的窘困 , 使他客死归途 , 给后人留下了深沉的哀伤 。
“抵万金”在这里是个比喻 。杜甫在这里是说 , 在战争烽火连绵的好几个月中 , 能够接到一封家信 , 真是比收到万两黄金都珍贵啊!表达了诗人:对收到家信的重视和无比激动的心情 。
出自《春望》 ,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格律严整 , 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 , 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 , 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 , 对仗精巧 , 声情悲壮 , 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
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