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酷爱山川秀水 。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期间,他先后五次游历秋浦河、清溪河、九华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秋浦歌十七首》就是其旅行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 。
《秋浦歌十七首》的内容十分广泛,情感极其深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秋浦的山川河流和民俗风情,同时还或明或暗的抒发了忧国伤时和身世凄凉的憾叹 。
《秋浦歌十七首》最为著名的是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个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军事衰弱,李白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他的已经五十多岁,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排挤 。使其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故而诗人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 。前两句出语设问自答,白发竟有三千丈之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然而正是如此夸张的描述,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和“秋霜”写出年华逝去的无奈和空恨,惊叹和悲伤 。
古人云:一叶知秋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理解,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李白创作秋浦歌组诗并不仅仅是对山川景色的刻画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当时格局,内心情感的倾诉和表达 。
秋浦,在唐朝时属于池州郡(今安徽贵池西),是李白曾经游历五次的地方 。李白在这里寻幽访胜,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
其中,组诗《秋浦歌十七首》,如今已经成为秋浦歌这个景点的文化灵魂 。这十七首诗,写于天宝年间李白第二次游历秋浦时期 。

文章插图
当时李白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之久,徜徉山水之间,寄予自己当年因受同僚谗言而遭受到排挤的际遇之痛 。这种痛苦,更多的是自己济世救民这种政治理想的幻灭之痛 。
尤其是天宝十二载(753),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白在北游幽蓟之时,已经亲自看到了安禄山势力的膨胀,唐朝的大患已经养成 。

文章插图
李白由此产生的身世之悲、流离之苦还有家国之愁,在第二次游历秋浦之时,变得尤其浓烈与深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寄情于景,写了这十七首《秋浦歌》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提到李白的《秋浦歌》,不得不提这组诗歌中的第十五首,流传最广,盛誉最多 。

文章插图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情调 。“白发三千丈”则以大胆而奇特的夸张,极言诗人的愁之深重 。
这样夸张的比喻,将无形而抽象的愁苦化为具体而实在的白发,让一切变得真实可感 。一个满头白发、容颜憔悴,满腹愁绪的人物形象,就立刻呈现在读者面前 。

文章插图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愁绪之浓烈与深重 。诗人对镜自照,一个”不知“,一个”何处“,尽显白发增添之突然和迅速,侧面说明愁苦之浓烈与急剧 。
以“秋霜”代指白发,形象而贴切 。不仅写出了华发颜色之白,更是增添了秋季白霜所挥之不去的寂寞萧索之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悲愤 。
这样的愁苦与悲愤,正是对辅佐明君成就海晏清河盛世之政治理想的李白,对于黑暗现实中报国无门和怀才不遇所作的激愤之语,痛切之语 。
- 成为一个好的瑜伽教练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 怎么找竹鸡蛋?
- 强者欺负弱者,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弱者反击,却要各种理由为什么?
- 投机之王利弗莫尔说“不要弄丢本钱,随时将获利的半数锁进保险箱”,这句话怎么理解?
- 李连杰《海洋天堂》只要了一块钱而《敢死队》要了一亿,怎么看?
- 宝宝三年幼儿园后还有必要上学前班吗?
- 射箭新手如何挑选第一把复合弓?玩复合弓有什么要注意的?
- 《快乐大本营》为什么有人说现在在走下坡路?
- 新学期马上要开始了,对即将实施的课后服务你怎么看?
- 学习天文学需要从哪方面入门比较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