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子

【药名】乌桕子 wū jiù; zǐ
【别名】乌茶子 。
【来源】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的种子 。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3~15米 。树皮灰褐色,深纵裂,皮孔细点状;枝细长,灰白色 。叶互生;叶片纸质,菱形至菱状卵形,长宽3~9厘米 , 顶端骤尖或尾状长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稍有光泽,下面初时粉白色,后渐变黄色 , 秋时变红赭色;叶柄长2~7厘米,上部接近叶片基部具2圆形腺体 。花单生,雌雄同株,无花瓣及花盘 , 穗状花序顶生,初时全部为雄花;后于花序基部生1~4朵雌花;雄花小 , 萼杯状 , 3浅裂,雄蕊2 , 稀3,花丝分离;雌花具短梗,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3 。蒴果木质梨状球形,具尖头 。种子近圆形黑色,外被白色蜡层 。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
【产地分布】生于郊野、路边、溪边、低山杂木林中;也有栽培 。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地 。
【采收加工】秋末、初冬采摘,鲜用或晒干 。
【药材性状】椭圆形或半球形,长5~8毫米,直径4~6毫米 , 表面具白色或灰白色较厚的蜡层,种脊条形 , 稍隆起,基部有小种阜 。除去蜡层,种皮黑褐色或棕褐色,坚硬,不易压碎 。胚乳肥厚,类白色 , 富含脂肪油 。气味均淡 。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 。
【功效与作用】杀虫、利水、通便 。
【临床应用】用量3~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 , 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外用可治脓疮、疥癣、湿疹、皮肤皲裂 。内服可与逐水攻下药配伍用于水肿、便秘 。老弱体虚、孕妇及胃溃疡病患者忌服 。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尚可出现四肢发麻、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心慌、胸闷等 。
【主要成分】乌桕子油中含有强光学活性的三脂酸甘油酯 。还含3α-羟基-21αH-何帕-28-烯、21αH-何帕-28-烯-3-酮 。
【乌桕子】 【使用禁忌】有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