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丁公藤 dinggongteng
【丁公藤】 【药用部位】麻辣子藤、包公藤、斑鱼烈 。
【英文名】Erycibes Caulis
【来源】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folia Benth.的藤茎 。
【植物形态】高大木质藤本 。小枝黄绿色,有明显的棱,无毛 。叶互生,淡红色,革质,椭圆形或倒长卵形,顶端钝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两面有毛,侧脉4~7对 , 在叶背面微突起 , 至边缘以内网结上举 。聚伞花序 , 集成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轴、花序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近圆形,外被淡褐色柔毛 , 有缘毛,毛不分叉;花冠白色,每一裂片具一近于三角形的外被毛的瓣中带;雄蕊5枚,不等长,花药与花丝近等长 , 花丝之间有鳞片;子房圆柱形 , 柱头圆锥状 , 贴着子房,两者近等长 。浆果卵状椭圆形 。
【产地分布】生于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 。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切成段或片 , 晒干 。
【药材性状】斜切段或片 。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 。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 。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 。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 。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 。气微,味淡 。
【性味归经】性温 , 味辛 。归胃经、脾经、肝经 。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
【临床应用】用量3~6克,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用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青光眼、各种疼痛 。
【药理研究】具有抗炎、缩瞳、镇痛、降低眼内压作用 , 并能解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有改善心功能作用 。
【化学成分】含包公藤甲素、包公藤丙素、凹脉丁公藤碱、东莨菪素、东莨菪苷等及酚酯类和有机胺等 。另含包公藤乙素、东莨菪内酯及微量的咖啡酸及绿原酸等化学成分 。丁公藤碱Ⅱ可作为丁公藤的鉴别 。
【使用禁忌】有小毒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
【配伍药方】①风湿痹痛,手足麻木:丁公藤、桂枝、枳壳、麻黄等,浸酒服 。
②跌打肿痛:单味浸酒,外搽患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