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竹沥 zhuli
【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
【英文名】Succus Bambusae
【药用部位】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 (lockl.Ex Lindl.) Munro var.henonis (Mitf.) Stapl et Rendle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
【植物形态】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 。竿高6~18米,直径5~7厘米,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 。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燧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 , 有皱褶,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厘米,次脉6~8对 , 质薄 。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 , 颖1或2片,披针形 , 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毫米,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药长7~10毫米;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毫米,柱头3枚,各长约5毫米,呈帚刷状 。笋期4~5月 , 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
【产地分布】通常栽植于庭园 。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
【采收加工】取鲜竹竿,截成30~50厘米长段,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间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
【药材性状】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 。具竹香气,味微甜 。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 。归心经、肝经、肺经 。
【功效与作用】清热降火,滑痰利窍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
【临床应用】内服:冲服 , 30~60克;或入丸剂,或熬膏 。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主治中风痰迷 , 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 , 破伤风 。
【药理研究】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
【化学成分】含天冬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还含水杨酸、微量元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
【配伍药方】①治肺痈:竹沥60克,分3次,温开水冲服 。(《安徽中草药》)
②治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竹沥液服二合 。(《至宝方》)
③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黄丹,敷之 。(《全幼心鉴》)
④治小儿赤目:竹沥点之,或入人乳 。(《古今录验方》)
【竹沥】 ⑤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 , 微微暖服之 。(《广利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