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红 , 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直播节选
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不同的情绪之中 , 乐不可支、忐忑不安、怊怅若失、悲痛欲绝……
不同的情绪可以在生理唤醒水平、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主观感受上有所体现 , 并且情绪的变化是心理、生理过程 , 是人类长期进化中生存适应性行为的产物 。
01情绪是精神和生理的双重体现
很多人认为情绪只是个人的心理变化 , 这个范围是有些狭隘的 , 在情绪感受过程中 , 我们的生理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 。
比如极度害怕的时候 , 我们会“瑟瑟发抖” , 极度生气的时候,我们又会“肝胆欲碎” 。
来自芬兰Aalto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来自芬兰、瑞典和台湾的700名志愿者进行了“情绪对生理影响变化”的研究 , 他们将人在不同情绪下的身体状况用热成像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
结果显示 , 当我们情绪转变时 , 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也随之变化 。
【李红 利用脑电技术,探索情绪感受性 | 脑客中国第9位讲者】比如当我们愤怒时 , 人体上下半身的温度形成鲜明对比 , 上半身体温明显升高 , 表示人体已做好战斗准备;沮丧时 , 四肢温度格外低 , 咽喉部温度也偏低 , 往往感到呼吸困难 , 所谓万念俱灰便是此时心情的最好形容;幸福时 , 全身洋溢着代表温暖的红黄色 , 与我们感到快乐时全身温暖的感觉不谋而合 , 也就是所谓的红光满面 。
由此可见 , 不同情绪可表现出生理状态的差异性 , 情绪不仅会影响精神活动 , 生理活动也会有所反应 。
02人类对负性情绪更加敏感
情绪研究有两种取向 , 一种是基本情绪论取向 , 另外一种是维度论 。
基本情绪论取向研究主要依据人类的主观感受 , 如:厌恶、恐惧、惊奇、悲伤、愉快、愤怒等 , 目前也有人将崇高、害羞、嫉妒等归入此类别 。
维度论取向研究依据于客观的指标评价 。 当我们研究一个情绪时 , 我们是按照效价的正负、唤醒度的高低、熟悉度、强度等进行评估 。
通常情况下 , 积极情绪为正效价(兴奋、愉悦、惊喜等) , 消极情绪为负效价(悲伤、难过、沮丧等) 。 情绪低落时为低唤醒度(如抑郁、失望等) , 情绪高昂时为高唤醒度(愤怒、欢喜等) 。
美国心理学家Cacioppo等人提出 , 相较于正性刺激 , 人脑对负性情绪更加敏感 。 这种现象被称为负性情绪加工偏向(negative emotional bias),即人脑对不同效价的情绪刺激 , 其情绪感受性是不同的 。
近年来 , 此结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与认可 。
2004年 , Delplanque等人指出 , 与正性刺激相比 , 负性刺激在时间上更快、在资源分配上更加自动化吸引注意 。 脑电研究结果显示 , 负性情绪加工偏向从早期的视觉加工和注意分配 , 到中期的认知评价和晚期的动作准备阶段都有所涉及 。
基于此我们提出 , 当给予被试不同强度的负性情绪刺激时 , 大脑产生的负性情绪加工偏向的强度是否是相同的?
想了解这个问题 , 我们需要先追本溯源 , 即人脑如何加工不同强度的负性刺激?
我们发现 , 效价强度不同的负性事件对人们生存的影响是不同的 , 并且极端负性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威胁 。
当我们野外遇到凶狠可怕的猛兽时 , 我们会胆战心惊 , 甚至不知所措、呆若木鸡 , 无法有效的控制身体运动 , 此时 , 对于只想保住小命的我们来说 , 无疑是不利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