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和"思想的经典作品?

【以下,我从拉伯雷研究文献中发现:一是什么叫人文主义?古罗马语著译学者修为;二是拉伯雷作品主题?通篇都是和平思想传播】
谢邀 。编注《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之初,我很容易找到了家父李又然写的《做你所愿意的一一纪念方斯华·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文艺报》1953年5月30日第10号总第87期)、《拉伯雷的作品》(《文艺报》1953年9月15日第17号总第94期)两篇稿 。由于报纸比期刊难找,我主观地认为家父写的另外一篇也许与这两篇雷同,再找不着不找也罢 。我幸亏坚持着找下去 。连续三篇(加前两篇)写拉伯雷及作品是学习更是传播,有系列大讲堂规模,似论文或讲义的手稿,此为其三:李又然著《拉伯雷的生平和他的和平思想》全文载《光明日报》(1953年9月27日第三版) 。
再看样报《光明日报》该版之上:右上方,为当年由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的国际四大文化名人一一屈原、方斯华·拉伯雷、尼古拉·哥白尼、何塞·马蒂的画像;再就是,关肇直的文章《纪念波兰伟大学者哥白尼》,之后右下为,李又然的文章《拉伯雷的生平和他的和平思想》,左上方,是郭沫若为纪念屈原的题词手迹,之后左下为,叶君健文章《何塞·马蒂》 。这张《光明日报》样报,的确给我超大惊喜 。不仅使我亲眼真真切切地看见家父李又然新一篇有关外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顺利地编入其文集,让我产生因阅读而获得的思考:不求甚解的编辑禁忌,一查到底的编辑修身 。
《平凡的世界》、《红岩》
“和”的理念源远流长,且不同于其现代的意义,比其现代的意义更为宽广、深刻 。在《辞源》里“和”就有“调”、“顺”、“谐”、“合”等多重释义,可见“和”在传统思维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 。
【有哪些关于"和"思想的经典作品?】早在西周末年(约公元前七世纪),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思想 。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 。“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和谐,如“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 。
在古代思想论战中,就出现了“和同”之争,这些都标志着传统“和”思维的发端 。后来晏婴进一步提出了“和与同异”、“否可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的思想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在其演化中可有以下四重涵义:
(1)和谐,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促成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或对立面的和合体;
(2)调和,使不同的因素相协调相和解,维系着事物的有序运转;
(3)中和,强调“适度中节”、“以他平他”,有制衡的动态功效;
(4)和合,强调“天人合一”与“阴阳之序”,是变易的矛盾双方运动转化的目标与归宿,相反相成,相竞相用的结果合归于新的统一体 。
以上意义的挖掘使我们对“和”的内涵有了较全面的理解,透过太极图那和谐圆融的系统图式,使我们对“和”的本义有了更直观的意会:“和”就是太极图的圆圈,是维系阴阳鱼对立统一的矛盾和合体 。“和谐”、“调和”、“中和”、“和合”思想可以说抓住了“和”的本质,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和”思维的矛盾整合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