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二 )


毕业后 , 不是所有学生都留在北京 , 但很多人还是会在野草买书 , 赵亮就给这些散到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发快递 。 进门一整排柜子 , 都摆着用白色塑料袋装好的书 , 塑料袋上用记号笔写上购书者的名字 , 等着快递员来收货 。
工作日傍晚 , 店里没有其他顾客 。 听我说起以前在学校逛野草的事 , 赵亮放下筷子 , 跟我闲聊起来 。 “以前多挤啊 , 现在书架都装不满 。 ”他指着远处角落里的几排空柜子 , “就当一个仓库用 。 ”
一个曾经的学生和一个曾经的校园书店老板 , 能拥有的记忆交汇显然很短暂 , 聊上几句也就无话了 。 赵亮给我结账 , 两本都是五折 , 装到印着野草字样的塑料袋里 , 好像跟以前没什么区别 。 临走前 , 他跟我说:“有时间多回来看看 。 ”
比起开在地下仓库的野草书店 , 几十米之外的万圣书园显然更符合人们对于都市书店的想象 。 沿着楼梯向上 , 各类书籍和讲座的海报错落张贴 , 不大的书店里 , 各类人文社科书籍齐备 , 齐整地摆放在书架上 , 等待有缘人的光顾 。
这家不起眼的小书店 , 被誉为中国民营学术书店的先驱 。 创始人刘苏里在1993年创办了这家书店 , 因为自己在万圣节当天生日 , 就给书店取名为“万圣书园” 。
深受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理论影响的当代知识分子们 , 当然不会因为早已由老板揭示的命名理由而放弃对“万圣”这个名字的阐释 。 早年间经常光顾万圣书园的诗人西川 , 就曾经给出过自己的解读:“我宁愿把它理解成‘一万个圣人’ , 这一万个圣人就是万圣书架上的作者 , 在受益于这些圣人的读者当中 , 有我一号 。 ”
新版本的解释被口耳相传 , 万圣书园索性将自己的英文名从原来的“Halloween”改成“All Sages Bookstore” 。
来万圣书园的不止有附近高校里的学生 , 也有国内人文社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 梁文道就是其中一员 。 在一次纪录片拍摄中 , 梁文道称自己每回来北京都会去一趟万圣书园 , 和店里的老板、店员和猫都成了好朋友 。
这只和梁文道做好朋友的猫 , 名叫平安 , 在万圣书园长大 。 月底 , 平安即将度过自己18岁的生日 , 在万圣书园28年的历史中 , 它参与了将近三分之二 。
对于来来往往的客人 , 平安向来是以主人翁姿态招待的 。 不管你是刚放学的小学生 , 还是功成名就的大学者 , 来到万圣书园 , 平安都只把你当作一位普通的客人 , 一位在书籍里受益的读者 。
阅读不是奢侈品
1993年 , 在万圣书园诞生的同一年 , 首家西西弗书店在贵州遵义开业 。 如今 , 和偏安成府路一隅的万圣不同 , 西西弗书店已开进最繁华的商场 , 在全国拥有300余家门店和500万活跃会员 。
在大家都不看好实体书店的时代 , 西西弗却意外地在大商场里扎根下来 。 周六傍晚的北京西直门凯德mall三层 , 西西弗书店里人头攒动 , 年轻人、中学生、带着孩子的家长们 , 各自驻扎在自己喜欢的区域 。
一位妈妈扫完健康宝进店 , 对自己女儿说:“你的看书时间到了 。 ”小女孩儿嘴上说着不要看书 , 看到跟前书架上摆着一本封面边角有些翘起的《明朝那些事儿》 , 又放开妈妈的手朝书架走去 。
城市中 , 民营书店为当代青年人定制精神角落;而在乡镇 , 青年人也受益于更便捷的网络购书 , 在笔墨书香中获得更多精神愉悦 。
近日 ,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2021新青年阅读报告》 。 报告显示 , 尽管一二线城市在整体阅读时间上仍比三四线城市高出半小时 , 但三四线城市新青年在阅读时长上的增速比一二线城市高出24%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