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包括哪些内容 家族史怎么写


对创意写作特别是整合整本书阅读和创意写作的研究,始于2017年 。此前由于执教高三年级,一直没有机会进行创意写作的教学实验,后来回到高一年级,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于是我将多年关注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和创意写作课程重拾起来 。
写作始于阅读
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师生精力都很有限,阅读和写作这两门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在一起,便于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
阅读和写作本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孰轻孰重,不必深究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而作为语言表现的高级能力——写作技能的核心知识,既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写作训练习得,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习得 。当然,就学习成效而言,前者更明显 。
不过,对于初学者而言,不断汲取前人的写作经验更为便捷 。因此,整本书阅读和创意写作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在整本书阅读指导过程中,不断发掘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 。其主要途径,一是运用归纳法,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作家创作的过程,看看优秀作品都是怎样写出来的,从而总结优秀作家的创作经验 。二是运用演绎法,基于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重新解释和评价优秀作品,看看优秀作品都具有哪些创意写作元素,在整本书阅读中不断强化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 。
我曾经给学生做过一个名为“为什么读经典”的指导讲座,关于经典阅读的理论知识,基本照搬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的“绪论” 。他给经典一连下了15个描述性定义,其中第一个定义启发了台湾作家唐诺将他的新书命名为《重读》 。这本书在台湾出版时名为《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因为卡尔维诺把经典描述为那些读者不断“重读”而不是“在读”的书 。
没有读过卡尔维诺在书中论及的一些作家作品,因此讲座中我把案例都换成了自己读过的经典作品,只要大体能够说明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品的定义就好 。比如余华的《活着》、卡夫卡的《变形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君特·格拉斯的《猫与鼠》 。
我给学生选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当代小说《活着》 。在长篇小说中,余华的《活着》算是短小精悍的了,只有10万字左右,学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 。不过,从创意写作的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只要把这部小说与芦苇编剧的电影放在一起对照,高下立判 。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这两种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总结归纳出创意写作的得失 。比如,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的运用,“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形象塑造,重大历史题材的反映与主题的把握,等等 。
创意写作写什么
《活着》属于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时间跨度却长达40年(1945-1985),刚好是从抗战胜利开始到改革开放为止 。读完这本小说,我给学生布置的练习是纪实性文学作品的写作——书写家族史,让学生采访祖辈和父辈,了解家族在近百年历史风云中的际遇,或以自己的口吻复述,或以当事人的口吻口述,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章 。
史学界有“口述历史”的说法,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兰·内文斯加以运用并推广 。我是从唐德刚先生整理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顾维钧回忆录》等书籍受到启发,准备组织学生整理自己家族的口述历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