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通缉令》登陆线上平台 网飞赚足吆喝“重金攒星”值吗?( 二 )


“网飞模式”的问题所在
“的确是部轻松愉快的影片 , ”正如《芝加哥太阳时报》对《红色通缉令》的点评:“但其中充斥老套的陈词滥调” 。 有网友调侃:瞄一眼海报 , 就知道谁在“卖颜” , 谁在“卖肉” , 谁负责“卖笑” 。 这或许就是“网飞模式”的问题所在——为了吸引用户和提高黏性 , 流媒体平台使用大数据来精准计算观众喜好 。 这种无微不至的“讨好”的确能换来流量 , 却让导演从艺术工作者降格为工匠 , 想要诞生《阿凡达》《盗梦空间》这种杰作 , 可能性微乎其微 。
事实上 , 无论是投巨资拍摄《红色通缉令》还是接盘《爱尔兰人》 , 其背后都流露出网飞方面的焦虑 , 虽然坐拥2.14亿全球用户 , 但也面临着“迪士尼+”、亚马逊等竞争者的步步紧逼 , 其北美用户增长乏力 , 只能靠开发亚洲地区市场和投资严肃题材等来寻求突破 。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 , 在流媒体激烈的竞争压力下 , 网飞已经接手不少被传统好莱坞公司认为是“超预算的不可能项目” 。 《红色通缉令》原本就是环球的项目 , 后来因为超支被转让 , 在各大公司转了一圈后 , 落到网飞手中 。
网飞如果只在自家流媒体平台上播放高成本影片 , 就少了票房、影碟和其他衍生收入 , 这对传统电影公司来说十分重要 。 再加上业内关于这种线上发行形式依然存在争议 , 网飞自己也在考虑如何控制预算 , 减轻财务负担 。
受“窗口期(影片先在北美影院上映90天后 , 才能上线流媒体)”限制 , 率先上线流媒体的《红色通缉令》无法在AMC等大型商业连锁院线上映 , 但网飞仍然和几百家北美独立影院谈定线下放映协议 , 这也是流媒体为了未来继续投资和播放此类高成本影片而做出的有益尝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