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洗牌加剧
社区团购赛道上 , 本地龙头与全国性企业并驾齐驱 。 本地企业通过下沉县域 , 深耕力作 , 且多为实力强劲母公司孵化 , 具有区域性优势 。 而大的巨头中 , 阿里巴巴不仅迅猛发展自营菜鸟驿站和淘菜菜 , 还重金投资了十荟团 。
另一边 , 兴盛优选已在华中、华南、华北、川渝等地全国性布局 。 此外 , 京东也积极发力自营友家铺 , 同时上线京东团盟 , 服务中小型社区团购公司 。 一直以来 , 社区团购对于团长高度依赖 , 大多以实体便利店和物流站点、小区宝妈为主 。 这些人身为本小区居民 , 活跃性高 , 有一定影响力 。
“现在的社区团购 , 其实是把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打通了 , 像我们做团长会层层分销下去 , 接触到的人是裂变式的 。 现在一些小区的团长也不再是散兵游勇式单干 , 我们会定期做很多培训 , 传授经验和规则 。 ”另一名大型社区团购团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眼下还处于红利期 , 但是想要将规模做大 , 一个人单打独斗已经不太可能 。
目前 , 社区团购仍面临规模不经济、供应链打造艰难等难题 。 也正因如此 , 本地龙头企业仍具潜力 , 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 。 市场监管总局在复文中指出 , 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平台经济监管执法 , 完善平台经济监管制度体系 , 全面提升平台经济监管效能 , 全面压实互联网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
社区电商的下半场 , 将是巨头们的战场 。 毕竟 , 从仓储、配送、分拣等履约成本到物流能力 , 唯有已有成熟供应链模式的巨头才有能力挑战 。
今年以来 , 阿里、美团、拼多多都在积极扩建并升级旗下冷链体系 , 同时要求进一步整合仓配和终端的履约能力 。 在拼补贴阶段过后 , 平台的服务能力也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
目前 , 拼多多的生鲜产地仓约有20个 , 可为多多买菜10-20%的生鲜品类提供支持 。 相较于拼多多在供应端之上的优势 , 美团的采购环节则实现精细化管理 , 更注重品控和消费者体验 , 由消费者的评价反向指导选品 。
社区团购 , 或只是巨头们的一个“过渡” 。 低毛利率的生鲜很难实现高额的利润 , 但沿着社区电商这条路走 , 平台可以逐渐实现供应链品类的升级 , 以及获得庞大的下沉市场用户增量 。 至少 , 目前在快团团的平台上 , 除了生鲜、食材之外 , 日常的纸品、日化等产品也已经越来越多 。
社区团购所有平台今年能完成的 GMV约3000亿元 。 这一数字与2020年中国生鲜零售市场5万亿元规模相差巨大 。 或许 , 指望社区团购从消费端改变生产端并不现实 , 但是对于流量见顶的交易平台来说 , 无论是阿里、拼多多还是美团 , 瞄准的是消费零售市场 , 无孔不入地寻找可能成交的GMV才是头等大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