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项目鉴别管理 , 近日 , 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 。 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校外培训 , 适用该指南 。
● 鉴别依据
《指南》明确了学科类培训项目鉴别依据 , 主要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 如符合以下特征 , 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项目:
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 , 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
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
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 , 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 , 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
结果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 , 以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
●实施要求
《指南》强调 , 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
建立分级指导机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统筹 , 当地方出现鉴别偏差或困难时 ,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指导和纠正 。 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 , 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 。 根据工作需要 , 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非学科类培训主管部门 , 提供有关项目分类鉴别意见 , 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
【哪些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教育部明确了】建立专家鉴别制度
各地要组建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 , 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进行综合研判 , 得出鉴别意见 。 鉴别专家组应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 , 且相关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未在培训机构中任职或兼职、属于非利益相关方 。
强化机构行业自律
培训机构要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 , 规范开展培训活动 , 不得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 , 不得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