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一、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为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 。据说,每年农历冬至这天,无论贫富,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据考证,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
二、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文章插图
1、东汉末年,各地灾难严重,许多人身患病,南阳有名医叫张机,字仲景,从小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的奠基人 。张仲景不仅医术优秀,任何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并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他都认真治疗,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
2、张仲景在长沙当官时,经常为老百姓除病 。有一年,当地疫情盛行,他在跑道门口建了大锅,舍药救人,深受长沙人民的喜爱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返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看到很多穷人忍受饥寒,耳朵冻烂了 。他心里很痛苦,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家,寻求医生的人特别多,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总是惦记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方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
3、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除寒药材在锅里煮,煮好后再取出这些东西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在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了祛寒汤后,全身发热,血液流畅,两耳变暖 。吃了一段时间,患者的烂耳朵就好了 。
4、张仲景舍药坚持到大年三十 。正月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者偏食,在冬至和年初吃,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患者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了,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到冬至和正月初一,人们都吃饺子,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不需要用娇耳来治疗冻烂的耳朵,但饺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见、最喜欢的食物 。
5、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生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
6、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迄今为止南阳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代,冬至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很常见,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 。”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的冬至习惯被称为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