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缺陷的原生家庭容易培养出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反而人格很丰满?

有缺陷的原生家庭,怎么样培养出人格丰满的孩子?其中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大体上回答一下,列出一些已知的影响孩子人格成长的因素,如果要写出方方面面的可能性,那最专业的心理学家也需要用好几本书来写 。
家庭,必然存在客观缺陷请认知到第一点:没有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
家庭由父母和孩子构成,完美的原生家庭就要求父母是完美的人,而且能完美配合,打造完美家庭环境,这是一种绝对状态,一个待实现的理想 。
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包括现在的新家庭)有缺陷,那么请不要有负面情绪,因为这是常态,理解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会容易些 。
但家庭又可以是完美的,因为完美可以是相对的 。
撇开其他因素,父母健全的家庭,相对于单亲家庭来说要完美一些;父母相亲相爱的家庭,相对于家暴的家庭来说要完美一些 。
所以,请发掘你原生家庭的相对完美之处,这让帮助你更好的成长 。
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一些心理学流派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对其后来成长有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6岁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6岁之前的经历会成为他后来人生的剧本,也就是说,一个人6岁之后的人生,都是在上演6岁之前的故事 。●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在3岁之前和父母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模式会影响他后来人生的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1岁之前和母亲所建立的母婴关系对他后来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看到,这些心理学流派都主张一个人早年经历的重要性 。这些早年经历都可能会演变成他未来人生成长的心理动力 。
而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人格的影响,可以用一个词来进行概括:强迫性重复 。简单解释一下强迫性重复,大意是潜意识的重复某一动作、行为 。
强迫性重复对人格的影响(简述):强迫性重复影响着行为,单一行为被不断重复会形成习惯,众多习惯组合成性格 。
我举个例子来方便大家理解:
A是男生,童年时父亲酗酒、家暴(家庭的一种常态),那么A可能会发展出怎么样的人格?
第一种,学习父亲酗酒、家暴的行为 。A肯定知道这是错误的,但是他从父亲身上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父亲、丈夫,除此之外他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其他方式对待妻子、孩子、生活,同时潜意识学习并重复父亲的行为,是在向父亲表示忠诚,表示自己仍然是父亲的孩子(看,我和你一模一样);
第二种,拒绝婚姻 。同样的,A知道酗酒、家暴是错误的,对此深受伤害,为避免这种伤害重复出现,他选择不婚以弥补自己的心理缺陷 。
第三种,同性恋 。深受父亲的伤害,他觉得男性是非常可怕的,自己作为男性简直就是耻辱(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 。
第四种,修复错误 。他的母亲告诉他,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但这一切不是A的责任,是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厘清责任);母亲也很保护他,尽量避免父亲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找其父亲的优点(例如不酗酒时的孝顺、勤劳...);母亲还通过其他方式向A展示,怎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又是如何爱护妻子、孩子以及生活的....这样一来,成年后的A的人格相对而言就会丰满许多 。
因为父母给他的强迫性重复是完全不同的,父亲给与了负面的,但母亲则不断修复他对此负面强迫性重复的认知,并给与他良性的强迫性重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