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风水留题 北海市风水留题


云台山
云台山清风顶(一名青峰顶) 陈宣州志:“高五百丈,周围连漫百里 。”顾志:“本 山原名青峰顶,因建三元圣宇,遂名云台 。以方舆考之,即海中苍梧山也 。”又云,“成化乙[己]酉有鲁府王孙度为僧,持钵于此,爱其山水幽峻,可以栖禅,因募资重建三官殿 。师号清风,久而遂以‘清风’名顶” 。唐仲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台山即郁州山,旧名苍梧山 。郦道元《水经注》引崔季珪从郑康成学,浮海还家,叙道之所经,作《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 。’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 。郁洲近称云台”云 。今按:《江南通志》误以郁洲、云台为二山;齐召南《水道提纲》亦承其误;杨勤愨公《四知堂集》有《从苍梧望云台》诗,又误以苍梧,云台为二山 。详见《考证》门 。至复山原委,已具《建置》门 。
游青峰顶记 明·唐伯元
环东海而山者以千数,而青峰为之宗 。其高处鸡鸣可见日,是曰青峰顶 。俗谓“清风”,误也 。万历乙酉秋,余以言事谪至其郡,望而奇之 。与郡守张君允绅言:“稍暇当一游 。”其冬十月四日且往,比航海风急,海仅七里许,自辰至午,乃得渡过南城 。郡诸生江生应鹏等与千夫长张君凤箴迎于道左,次其舍,相见礼毕 。日晡至大村,夜宿于老君堂 。堂祀老君,在青峰下十余里 。其右有破寺,寺前有塔,起梁宋年间 。寺之前为郁林观,尼僧居之,有戒行 。其傍涧水潺潺,多怪石,刻唐、宋名贤诗文其上 。适大村、新县、北城诸生徐生琚、宋生征、胡生来贡等及国子儒官十余人来谒 。乃以次早持觞造焉,酒数巡,摩其文,歌其诗,想见当时之盛,游人 之多,今不可复见也 。因命解隶书者,悉抄录之 。别诸生行,遂遵山麓而南且上,上下可七里,是为朝阳庵 。以上不可舆,舍而步 。东上可六里,近顶足可望日 。有石屋,相传道人修炼处 。时随行者游僧道瑛,而郡来馆人则张君戒从者也 。命人以酒进 , 酹酒向峰头祝,再酹望东海祝,三酹然后酌之 。道瑛问何为?余笑不应 。坐屋下,凡五酌起 。北渐于顶上,是为青峰绝顶 。既至,而徐生亦至 。顶有巨石,有小塔,垒小石为之,其前可坐数人 。徐生为余指某高公岛、某田横岛、某鹰游山、某桅尖山 。望 海而北,则登、莱、齐、鲁之墟,其海则所谓海市蓬莱,若隐若见者也 。时天风起,不可久憩 。命酒,与徐生各三酌而返 。从西下钓鱼沟,则国子生儒官数人携酒植来,相与坐草,又各三酌 。转而南游朝阳庵,时逾午矣 。馆人列席具酒进,而诸生及道瑛侍焉 。酒半,乡进士徐君承武驰七十里,来自北城,则又具酒,对而饮 。徐君问曰:“山名青峰,何谓也?”余曰:“非也 。海上秋冬之候,草凋木落,独 此山居翠微间,延袤数里,皆茂林修竹,四时长青 。又顶上泉沃,处处皆湿履,草润如春夏 。顶多巨石,产万年松,经霜愈秀,是谓‘青峰’,顶为青峰顶,盖自古记之,俗名误也” 。曰:“然则何以言‘清风’?”曰:“近代庵有僧名清风者殁,数传,而俗人神之,遂冒以其号 。此俗人之惑,非必异端巧于窃名如此 。”徐君喜顾诸生,起谢曰:“今日青峰始得正名 。某生长兹乡,敢忘先生之赐!”又命酒,近夜分乃罢 。明日别徐君返,再宿老君堂,题其堂联句:“倘遇东家传礼好,莫逢关令著书多”有大村、隔 村诸父老,相继以筑堰告,许之 。其晚,诸生又具酒,而道瑛再侍 。诸生问余家二尊人寿,余顾道瑛曰:“昨日乃我初度,峰顶之祝,为家二尊人也 。”道瑛具述云云 。诸生则又引觞觞予,予为诸生饮,各满觞 。明晨诣大村堰所,率诸父老告神开堰,谕以次第事宜 。其在隔村者令行如例 。毕,返至南城 。自青峰顶下至南城,所会诸生凡三十余人,各课其文,为之讲解其义已,然后返 。既返至郡,报张君,具述如右 。张君曰:“不可无记也 。”会贡士顾生乾至京,书畀之,刻于朝阳庵左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