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卑与超越》精选点评:
我们赋予经历意义,并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对于童年早期经验严重受挫的人,这一句简单的话多么难在现实人生中突破啊,人格在五岁末就成型了,此后漫长的探索又怎能是一句消除童年人格错误能简单做到的 。一边想试图用科学说服自己,可内心总是被人生总是失落的文学性战胜 。

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章插图
生命在追求意义!有的人是在追求超越他人的优越感 。有的人是追求合作;有的人是在追求超越自己 。
叫大师,肯定是有原因的! 这本书适合反复看,一遍肯定吸收不了所有知识 。还有,读这书的人没有点伤还真不行!
虽然是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很多概念已经成为常识或证伪,但如今读起来还是很有启发性 。一方面反思自省,一方面也激励自己以后多了解教育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好好做爸爸/丈夫啥的咯 。
首先还是觉得书名翻译的不好 。写的感觉有点东西,但是都没有太展开,只是笼统表述了一下 。这本书的神奇在于,很多地方我都有所感触,我也会思考有哪些事件铸就了现在的我,但是也只是会给我第一感觉是,哦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事啊,然后没有了 。人是如此的难以改变,你我都不是最好的自己 。
正视心理学,不再把它当鸡汤 。原初记忆,生活风格,合作 。
阿德勒把人生问题分为职业问题、两性问题和同伴问题,一个人对自己早期经历的解读决定了成年后是否能学会合作,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这三个问题 。作者说人的性格在四五岁成型,不就是俗话的三岁看到老吗?有些观点很有启发,反思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但是对有些说法,比如犯罪,比如婚姻是义务等,实在是不同意,不知道是不是年代局限 。
让我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提醒了我们关心他人,不要自私自利,对于我来说,这个提醒是很重要的 。
我以为会读到一位作者写的书,结果却遇到了个人 。
用自卑解释人的行为,视角很独特 。但是书中对于合作的无条件宣扬,只是一厢情愿的政治正确却与人性和现实相违背 。现实中,人们不会仅仅为了合作而合作,人们合作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毫无根据、简单粗暴地要求所有人由内而外地在每时每刻都必须合作,凡做不到的就是一个不正常不合格的人,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也无法执行 。作者的言语中常常不由自主地透露出迷之优越感以及浓厚的圣母气息和戏精特质 。许多论据都不够充分,许多论断都太过武断 。将自己的理论褒扬得几近完美,同时不忘贬低一下同行的理论 。根据我的经验,凡出现此种情况,作者的个人品质必然存在明显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显然与作者在书中为自己树立的圣母形象严重相悖 。除此之外,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譬如对梦的解释,对于原生家庭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分析,对犯罪心理的研究等等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自卑与超越
书中提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合作二字,作者阿德勒提出合作贯穿于人类生命的三大问题之中,即职业,友谊,爱情 。毋庸置疑,合作确实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例如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地位平等,互相协作,才可能教育出正常处事积极的孩童 。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作者一味的夸大合作的意义,掺杂着一种圣母气息,着实令人不快 。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难道一个人不擅长合作,就必然出现心理偏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
这本书篇幅最多的是犯罪与预防,在这章中,作者解释了犯罪的原因——犯罪者没能处理好生命的三个问题,社会情感方面不合格 。其实罪犯的所有行为和态度都是他在努力变得优越,解决问题,克服障碍 。只是他们对于优越感的理解出现了错误 。印象最深的是“犯罪是懦夫模仿英雄的行为 。”一种虚假的优越感驱使他们追求脆弱的虚荣和骄傲 。作者还创造性地提出群体治疗的方案,确实有借鉴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