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精神分析法两个时期的发展


奥地利科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后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即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欲望和冲动,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且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 。
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 。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
一、

了解精神分析法两个时期的发展

文章插图
1、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态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
(加\/信,一对一免费分析精神分析法问题)
2、压抑和抵抗 。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 。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 。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
3、泛性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 。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 。因此,人的心态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 。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
二、精神分析法的后期发展
1、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
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 。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
2、精神结构理论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 。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 。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 。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1900年以后成熟起来的 。他从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奥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G.荣格,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