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和产妇怎样护理 早产儿睡眠怎么护理


早产儿可能的睡眠问题
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平均每天在18-20个小时左右,在这期间宝宝会因为各种因素醒来,比如:大小便、饥饿等,醒来的时间时长时短,但如果宝宝因为长时间的睡觉而导致没有好好吃奶,出现精神萎靡的状态,宝妈们就要注意了 。
早产宝宝因为发育不成熟,可能睡不安稳,本身就比足月出生的婴儿要虚弱很多,很容易被感染,如果再出现喂养困难等问题,导致宝宝营养摄取不足,免疫力会更加低下 。

早产儿和产妇怎样护理 早产儿睡眠怎么护理

文章插图
如果宝宝是有脑损伤的早产儿,或足月儿有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造成脑损伤,在生后头几个月可表现为夜间哭闹,睡眠不安稳,经常伴有抖动或惊跳,这是脑损伤引起的激惹症状 。
早产宝宝睡眠护理
1、适宜的居住环境
早产儿香甜的睡眠需要适宜的环境,居室空气清洁,温度在20℃~22℃,湿度50%~60%较为适宜 。宝贝睡眠时,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声音分贝要低,最好不超过45dB,根据宝贝觉醒一睡眠规律调整室内光线强度,使宝贝早期感受到生物节律与光线强弱的密切关系 。
2、保证足够的营养
选择适合宝贝的喂养方式,根据宝贝的觉醒一睡眠变化按需哺喂,没有疾病的宝贝饥饿时往往处于觉醒状态,饱食后宝贝即可安静入睡 。母乳喂养是最方便按需喂养,也最适于宝贝的营养需求 。如哺喂得过多,消化道在超负荷地进行着消化活动,宝贝的睡眠也不安宁 。
3、减少睡眠干扰
根据宝贝的睡眠周期、活动规律安排医疗操作、喂养、护理活动,宝贝睡眠时尽量避免喂奶、洗澡、更换尿布、更换衣服及有创操作 。操作时疼痛引起的挣扎和哭闹会消耗宝贝的体力,尽量在宝贝清醒时集中地、轻柔地进行各项操作,避免频繁打扰安睡中的宝贝,除必要的哺喂、护理、诊疗操作外,尽可能不刺激宝贝 。
4、减少高分贝声音刺激
无规律、高分贝的声音刺激,常常将睡眠中的宝贝惊醒使之处于兴奋、紧张状态,不利于觉醒一睡眠周期形成 。在医院中各种仪器报警及电话声音设定最小音量,对于设备报警反应要迅速,避免长时间高分贝声音刺激;医护人员、家庭看护人员在接近早产儿时动作要尽量轻柔,不要大声喧哗 。
5、增强宝贝的安全感
【早产儿和产妇怎样护理 早产儿睡眠怎么护理】有安全感的宝贝睡眠相对安稳而规律,觉醒一睡眠规律易于形成,创造条件使早产儿拥有安全感至关重要 。母乳喂养能为早产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最适宜的营养,宝贝通过对母亲乳头的吸吮实现心理上抚慰与满足 。
触觉为人类最初级的感觉,人体最大的触觉感觉器官——皮肤,在子宫内胎宝贝时时受到羊水的抚触,出生后生活环境的巨变,皮肤触觉的骤然减少,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早产儿出生24小时即可在清醒时通过给予温馨的抚触,可稳定情绪、减少激惹及安稳入睡 。
鸟巢式护理是让早产儿四肢靠近躯干蜷曲成类似宫内对称性屈曲位,四周包绕柔软的棉制成“鸟巢”里,宝贝在“鸟巢”中入睡快、睡眠安稳、哭闹减少 。袋鼠式护理,通过亲子间皮肤的直接接触和体温的互递,睡眠更为踏实 。
6、周期性循环光刺激
监护病房中持续不变的光线强度使早产儿不能感受生物节律形成所需的光线变化,甚至能剥夺早产儿的睡眠 。为避免环境中强光对宝贝眼睛的刺激,以往用毯子罩住暖箱或给宝贝佩戴眼罩的方法,注重营造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忽略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决定了宝贝的生物节律不再像生活在子宫内一样,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独有的觉醒一睡眠周期 。近来有研究发现宝贝暴露在强光一暗光周期性光强度循环变化环境中有助于觉醒一睡眠规律形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