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村为什么会在网购时代成功杀出


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报告,2015年中国淘宝村已达780个,覆盖活跃网店超过20万家,而且依然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并日益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但仔细观察淘宝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淘宝村虽然在农村,但不姓“农”,主要还是做服装鞋帽等轻工业产品,而不是卖农产品 。乡村何以具备了工业品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淘宝村会在网购时代成功杀出?
以前有一些思考,但读了《中国淘宝第一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梳理 。

淘宝村为什么会在网购时代成功杀出

文章插图
首先,我觉得是赶上了信息化时代的潮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兴起,是赶上了短缺经济下的消费热潮,几乎是造什么都能卖,一些乡镇企业起家就是几个桶、几把榔头 。而到了今天,想在传统市场中杀出一片天地,对缺少资本、技术更缺市场的农民而言难度极大 。
然而,互联网全面普及,全民网购兴起,农民坐在家里的电脑上就能闯市场,只要发挥好自己的比较优势,照样也能在电商时代打开空间 。不过,信息化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而淘宝村具有天然的成本竞争优势,最终让这一切成为现实 。淘宝村的竞争优势大体有以下五点:
其一,人工成本低 。吃住都在自己家里,起步之初也不用雇人,都是“父子兵”“夫妻店”“兄弟连”之类的组合,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而且没有工作时间限制,再苦再累,心甘情愿 。
其二,资金成本低 。银行不给贷,农民自己借,基本上都是亲朋好友集资,有天然的信用基础在里面,一般也没有沉重的利息负担 。
其三,土地成本低 。刚开始是前店后厂,屋前院后,几十到几百平方米,简单搭建,照样生产出精美的各类“宝贝”;再要扩大的时候,村上划出一片地来,根本不存在征地拆迁、高价赔偿之类的问题,产业扩张成本低 。
其四,技术成本低 。做网商虽说技术含量不高,但入门关就不好过,而农村的熟人社会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
从《中国淘宝第一村》中可以看到,尽管孙寒等“三剑客”感觉开网店的人越来越多,会影响自己的生意,订立了“攻守联盟”,不再向外人传授开店技巧 。但怎奈这亲戚那朋友的关系,很快“攻守联盟”就土崩瓦解,乡亲们纷纷入行,这在城市的生人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
其五,信息成本低 。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最终往往受伤的是农民,以往的订单农业最为典型 。但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极大地弥补了农民的信息短板,更重要的是,还有带头人的信息探路,他们已经把路子趟出来了,大家只要跟着走就行,“羊群效应”在淘宝村表现得淋漓尽致 。
由于以上原因,淘宝村在网上的竞争优势就显现出来,那就是便宜实惠,恰恰符合“实惠淘宝”的定位 。
“两头在外”的淘宝村还能走多远?
上面从市场的角度探讨了淘宝村的竞争优势,现在再换到产业的角度 。淘宝村从事的产业,还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特征,即原料在外、市场在外,村子只是一个加工包装分散的基地,这一点又颇有点东南沿海一般加工外贸产业的特征 。按理说,今天的工业已经到了向智能化、信息化过渡的新阶段,淘宝村的产业似乎又传统了些,然而他们却实实在在地生存在乡村的土壤上,这是值得深思的 。
“两头在外”的一般加工贸易模式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借助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较低的行业门槛,东南沿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服装纺织、玩具制造、电子产品等产业,基本上原材料从世界采购,然后再走外贸渠道,卖到世界各地,中国制造由此铺天盖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