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紧追风口 , 有人创造风口 。
当保利协鑫能源发现其在棒状硅的产能上已经被通威股份甩开时 , 对颗粒硅技术路线倾注全力 , 便在意料之中 。
【硅料巨头中场战事:狭路相逢 谁能获胜?】于是 , 巨头相争 , “口水仗”自然少不了 。
今年3月份 , 保利协鑫能源正式宣布了新的战略布局:深度聚焦硅料主业 , 着重发力颗粒硅业务 。 而在这一个月 , 通威股份也一度因资本市场对颗粒硅技术撼动改良西门子法的生产地位担忧 , 而遭遇股价冲击 。
光伏产业从来不缺技术之争 。 可保利协鑫能源来势汹汹的百亿订单 , 的确让颗粒硅热度四起 。
11月18日 , 保利协鑫能源再获百亿硅料长单——硅片“新贵”上机数控(603185.SH)追加订购了9.75万吨硅料 , 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 , 预计采购金额约262亿元(含税)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注意到 , 今年以来 , 该公司已经先后与双良节能(600481.SH)、隆基股份(601012.SH)、中环股份(002129.SZ)、晶澳科技(002459.SZ)等多家光伏企业签订百亿级硅料采购长单 , 目前在手订单销售量超过70万吨 。 而在这些订单中 , 保利协鑫能源无一不在强调下游客户对颗粒硅技术的接受度 。
过去一段时间 , 通威股份不止一次地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公司在高纯晶硅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成果 , 技术、成本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 以暗示改良西门子法在硅料生产技术上的地位目前仍难以撼动 。
与此同时 , 11月16日 , 大全能源(688303.SH)也被投资者问及类似问题 。 该公司表示 , “出于产品质量方面的考量 , 公司暂不考虑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路线的技术储备 。 ”
当然 , 也有挺颗粒硅派 。
浙商证券认为 , 从中长期来看 , “FBR颗粒硅在品质上比西门子棒状硅更胜一筹 。 ”对于下游硅片厂家而言 , 传统多晶硅需破碎、清洗然后用于拉单晶 , 而颗粒硅不需要破碎和清洗 , 可以直接投料拉单晶 , 流动性好 。 相比于传统多晶硅更适合新一代连续投料直拉工艺 。 更为关键的是 , FBR颗粒硅在控碳减排方面表现也较为突出 , 每公斤颗粒硅的碳足迹数值比此前德国瓦克公司创造的全球最低纪录少35% 。
可以预见的是 , “颗西”之争短时间不会见分晓 。 且硅料巨头们还需给资本市场锚定新的想象空间 。
11月初 , 当通威股份旗下永祥新能源二期5.1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启动生产运行时 , 该公司还宣布了另一则消息——项目中包括的1000吨电子级高纯晶硅同时启动 。 这意味着 , 这家硅料龙头开启了在半导体赛道的试验田 。
光伏硅料企业开辟电子级多晶硅赛道 , 实则并非新事 。
早在2017年 , 保利协鑫能源也曾发布过电子级多晶硅产品 。
大全能源也在IPO时明确表示 , 将使用一定的募投资金投资年产1000吨半导体级多晶硅产能 。
如今 , 这一赛道上 , 硅料巨头们重新聚首 。 狭路再相逢 , 谁能获胜?
(作者:曹恩惠 , 费心懿 编辑:李清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