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望月风水宝地 陶氏风水宝地在哪( 二 )


黄花溪《罗氏六修谱?均彰公传》中记述:明洪武八年,公(罗均彰)年强仕矣,侍父显夫公(居新化楚良村,今新化董溪 。安化黄花溪中洞村,在罗氏族谱中划属新化四教乡,同属楚良村)故,杜门不出 。忽居邑有青苗(梅山土著)军者猖獗无忌,居民苦之 。事闻,诏公征讨 。公敌战数日,所向披靡,苗匪就平 。捷奏,任云南都指挥,镇守新平卫…… 。
同上,罗氏和王氏谱又载:与黄花溪中洞村相邻的新化海南溪和龙珠山宋代为易姓占据,后被罗王二姓渗透,才逐渐变为以罗王二姓为主 。
易姓在新化安化二县为土著民 。明嘉靖《安化县志》载:吴德基,兰溪人,能文喜书,洪武间任 。时苗兵(梅山土著)未靖,土豪易俊原负固扰郡 。邑诏江阴侯吴良荡平余寇 。德基虑祸及无辜,诣军门请以计擒,良然之 。乃微行至俊原家谕祸福,先诱其子及麾下以去 。原势孤,来军门请见,遂缚之,民赖以安 。
清同治《安化县志》:“章子厚开梅山,民皆逃奔(绥)宁邵(阳)等县,而峒徭据险,多被屠戳,其投诚者,又或随部分编伍 。其后流亡渐复” 。“流亡渐复”者,应该既有土著也有汉人,包括少数躲进深山老林的幸存者 。这些历史文献充分说明,黄花溪一带,历代均为梅山土著盘据的深山要害,直到明洪武间,仍有梅山土著居住 。
三鹞子尖古道自古为通衢大道 。明嘉靖《安化县志》“遗事”记述:“靖康以前,西南入贡,道由安化 。故宋时四门额:北曰望京 。盖自钟相乱后,邑治更改,而道路蓁塞 。”(注:宋建炎四年,钟相寇安化,焚县城,劫珍宝,县治由启安东坪改建至洢水西) 。又“绍圣四年闰二月初九日,敕改广西入京驿路,从邵州(邵阳)入潭州(长沙)安化县,径至鼎州(常德),迤逦达京师,计减五程 。旧伊溪驿在县学之后街” 。这两处记载说明,宋代开梅山之前,由广西达汴京的驿道,须绕开古梅山地带;开梅山之后,京城达广西的古驿道,改由今邵阳经新化圳上(新化属邵州)过安化洞市黄花溪(安化属潭州)到常德(鼎州)再到京城(河南开封) 。
鹞子尖古道是到京城最便捷之道 。清嘉庆《安化县志》上说:“……水路五千四百里;陆路由长沙四千一百六十二里;由常德三千五百三十里至京师” 。这就是说,自北宋开梅山之后直至清代,从安化县城梅城出发到京城,走常德线(即邵州经洞市江南再到鼎州线路)要比走长沙线(梅城经驿头铺到潭州线路)近632余里!这也许是安化宋代置县后,把“五寨”中一寨立到洞市以及驿道为什么选择走黄花溪的主要原因之一 。
《安化县志》上又说:“小淹市,相传宋理宗潜邸邵陵(宋理宗曾领邵州防御使,且登基后以年号改邵州为宝庆,但是否曾赴邵州就任,史书并无明载),宁宗未年,征诣京师,时石门潭洑涨,淹留竟日,故名小淹” 。如果当时的储君赵昀,确曾潜邸邵州,那么他去京师临安接班,正好遇上邵河(资江源头)涨水,于是抄近路旱路,骑马或乘轿经新化、过龙珠山、安化洞市黄花溪到小淹 。尽管如此,还是赶不上洪水的速度 。民国《王氏四修通谱·正诚房派系表》载“黄花溪原为赐福溪”,这“赐福溪”与邻近新化“龙珠山”的名称由来也许与宋理宗有关 。宋理宗经过黄花溪,比黄花溪老人中流传乾隆皇帝经过黄花溪更靠谱 。
鹞子尖古道也是常德、长沙等地入川的必经之道 。明清以来,这些地方的商宦人等出行西北、西南,最便捷的路是走鹞子尖古道,到新化,取道辰(湖南辰溪县)酉(原四川酉阳县),然后去四川、陕西等地 。
从明嘉靖(1565年)任四川铜梁令的安化冷市人王心宇的一块墓志铭(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新化张大孝撰文,乡进士文林郎壁山县知县邑人李笩篆额,岁进士文林郎镇安县知县邑人贺承贲书丹……)分析:王心宇字德立,江南王,世居安化冷市金屏山,1565年在现在的重庆市铜梁县当知县,时间不到一年,因上级剿匪不力而受牵连遭免,1608年病逝;李笩——安化常丰乡 (今栗林、梅城、乐安镇、清塘)人,与王心宇弟弟王德音(字昭亭,德立之弟,嘉靖三十四年举人,明万历四年为南京户部主事,升巡盐都御史)连襟,在重庆市壁山县任知县;张大孝,字慕安,一字蓼庵,新化白溪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舒城知县,有治声 。署镇江府同知,调户部主事,转刑部员外郎,出为顺德、凤阳知府 。迁四川按察副使,分巡马湖道 。贺承贲,安化十一都麻溪 (今阿丘、毛坪、洞市)人,当时在陕西省镇安县当知县 。他们之间因是亲戚、同乡或在同地、邻地为官,互通往来 。当时他们走的就是鹞子尖古道到新化,去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为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