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鹞子尖古道垭口肖正喜摄
江南镇洞市鹞子尖古道是安化现存最重要一段古茶道,全长15公里,其中洞市老街—坐子坳—爵公桥—竹林湾—鹞子尖(甘露茶亭)—缘奇桥—杉山柳林坳(壮行亭)一段,既是连接安化前四乡(含老县治梅城)、后五都的交通要道,也是新化安化二县往来交通的必经之路,更是安化旧时南达邵陵(黄花溪—新化杉山柳林亭—安化浮青錾字岭,或新化山溪界—乐安—梅城—蓝田—邵阳;或黄花溪—新化圳上—白溪—邵阳),北通朗州(黄花溪—洞市老街—永锡桥—江南镇—冷市高芭村杉树亭—常德)的驿道、商道和茶道 。同时也是明清以前取道辰(湖南辰溪)酉(四川酉阳)入川的必经之道 。古道尚保存数公里石板路,沿途有乾隆三十九年修建的洞市古石板街、江右商帮会馆万寿宫、坐子坳茶贸罚碑、爵公桥、竹林陶氏宗祠、嘉庆己卯年陶澍与其父诗文碑、道光十六年陶澍为鹞子尖茶亭改名碑、光绪三年陶氏后人捐修甘露茶亭及石水缸、乾隆五十年江右商帮摹崖石刻“众善举降大路”、“甘福茶泉”(疑明初道衍所题)、康熙三十五年修造及多次复修的石拱桥缘奇桥、壮行亭及一目两溪水、枫树坪牛官山等自然及人文遗存 。
一鹞子尖最早称“碕砂岭” 。其山体表面大都附着厚厚一层风化的石砾砂土,常因震动或雨雪侵蚀产生流砂堆塞古道,故名 。“……是地鹞子尖南至缘溪桥,北至爵公桥,中约二十里路 。是古路前人修之(摘自甘露茶亭处鹞子尖复修路叙)……” 。据黄花溪老辈世代传说:当年开挖鹞子尖,昼通夜闭(指晚上流砂堆塞) 。后来纠首(修路为首人)请来法师,用狗血与桐油洒之,方破其妖 。目前鹞子尖尚存古人修砌的挡砂墙约200米 。宋主簿艾光祖(江西临川人,时任安化县主簿)有诗云:“杖藜徒步过碕砂(鹞尖岭),直上干霄日未斜;时把绳床宽脚力,又从峰顶下天崖” 。
碕砂岭于明代开始改名 。明弘治年间,阿丘(今江南阿丘)贺姓先祖、洞市贺氏开基祖、安化贺氏第六世爵公(1493—1525),号廷爵、字荣良,亲自在原“碕砂岭”选定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贺氏祖山,并取名为“鹰形山” 。洞市一带“鹰”与“鹞”不分,到爵公孙辈一代,贺宇旺(1554—1622)入葬鹰形山,遂正式称该山为“鹞子尖爵公祖坟山”,至此以后的贺姓谱牒及黄花溪石碑上,此山有“鹞麓山”、“鹞尖岭”、“鹞子尖”等名称 。
二鹞子尖自古为梅山要塞 。明嘉靖《安化县志》“古迹”有载:五代时梅山蛮为边患,宋太宗讨平之,立五寨以为防御,一曰镇安寨,在治南三里(今梅城紫云山 。以下各寨位置均据所记道里远近推算);二曰七星寨,在县东南一百里(今涟源七星街一带);三曰首溪寨,在县北九十里(今长塘、桃江一带);四曰白沙渡寨,在县西北一百里(今洞市白溪水锡塘湾一带);五曰蜉蝣寨,在县西南九十里(今新化白溪镇原油溪乡) 。
清嘉庆《安化县志》记叙:“鹞尖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下有十里许”、“爵公桥在县西北九十里牛田”、“锡塘湾渡在县西北一百里”、“思贤桥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江南内上建文昌阁”…… 。
以上县志中关于“白沙渡寨”与“锡塘湾渡”的记载实为同一处,这说明宋代所立五寨控扼梅山腹地,而安化的白沙渡寨与新化蜉蝣寨则恰好扼守着后来南达邵陵北通朗州的要道 。
鹞子尖在明代之前为梅山蛮栖身之地 。安化《贺氏族谱》洞市八景之一的“观音石硝”记叙:祠(洞市贺氏宗祠)后,山势耸拔,有奇石立于其巅,酷类佛像,土著之民(梅山土著)间有焚香拜叩者故名之曰“观音石” 。
- 这些出名的风水宝地你了解吗
- 阴宅的风水宝地有哪些具体特征呢
- 风水宝地图片 黄泉风水宝地图片
- 赵公庙在赵公山哪里 赵公山风水宝地在哪里
- 阳台看山会是风水宝地吗
- 风水宝地紫藤缠棺图片 紫藤缠棺的风水
- 中国风水宝地在哪些地方 中国最著名的风水宝地
- 九龙抢珠风水宝地 龙脉风水宝地在龙的什么位置
- 湖南风水宝地大全 湖南岳阳楼区开发区风水宝地
- 中国的风水宝地是哪里 合肥是风水宝地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