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现在做的农机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无人农机 , 在无人化作业时真正实现了由云平台控制 , 真正实现了无人化作业 , 未来在智慧农业和无人农场方面定能发挥大作用 。 ”现场 , 国家特聘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兰玉彬教授评价道 。
智能在端 , 智慧在云
如果说 , 现场那些粉紫色的庞然大家伙已经颠覆了人们对于日常所见的红黄蓝绿色农业机具的认识 , 那么当它们真正在田间“动”起来之后 , 依靠无人驾驶犁地、耙地、收割……种种作业游刃有余、有条不紊地有序进行时 , 同属碧桂园旗下子公司的广东皓行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自动驾驶研究所负责人王进会用八个字来解释:智能在端 , 智慧在云 。
“所有无人驾驶技术都由皓行公司提供 , 包括高精度定位、全局路径规划、高精度轨迹耕作控制及整个作业环境的智能感知系统和技术手段 。 现场演示的大型农机装备对于三水农场地块来说 , 地块面积还是相对偏小 , 因此对路径规划和控制要求很高 ,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 ,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让天下没有难种的地’这一目标的实战落地 , 对于成立9个多月皓行公司来说 , 这也是我们后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 ”
2021年2月成立的皓行公司 , 以人才先行、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等手段 , 构建起“智能在端 , 智慧在云”的平台 , 研发人员占比达97%的近300人的团队 , 专业强、技术强、战斗力强 , 9个月时间已对自动驾驶的核心算法做了深入研究 , 形成了整套的旱地、水田从耕种管收四个环节作业的验证 ,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整个智慧管控平台也完成了相应开发 , “今天展示在大家眼前的就是我们团队的部分成果 。 ”
王进介绍说 , 现阶段主要的研发难题还在于具备了技术算法之后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 有很多细节需要继续细化 , 比如水田作业时的湿滑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打滑状况 , 控制上难度会更大 , 在田块相对不规则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无人化?都是亟待面对的研发课题 , 想要最终实现智慧农场的目标 , 还需要提倡农机、农艺包括农田基础建设三位一体 , 相互匹配才行 , “我们有一个三年规划 , 第一步是先实现示范作用 , 验证技术和产品;第二步是实战作业验证 , 脱离人的基础上 , 将所有无人化功能在实战中落地;第三是依托现有条件和模式探索 , 去实现支持更大面积的海外农业作业的梦想 。 ”
比纯开荒还要复杂的“开荒” , 充分实现了实验的用途
文章图片
“2021年4月启动以来我们主要工作是土地清表与整理 , 项目区水渠道路的修复与改造 , 同时完成直播早造水稻耕种管收和晚造水稻及旱田作物的耕、种和田间管理工作 , 同时进行了无人旋耕、无人搅浆、无人播种、无人防控、无人收割等一系列无人化生产实验 , 这次晚稻收割的过程可以用‘艰辛’来形容 。 ”从初创时期就扎根在此的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海外农业副总经理高后亮很感慨 , 他形容万亩智慧农场走到今天 , 是比纯开荒还要复杂的“开荒” 。
“刚进驻时2500亩农场处于无序状态 , 种植的作物有上百种 , 农地高低不平 , 到处是丘壑 , 灌排渠系统也损坏严重 , 想要变成标准化农田 , 需要进行大量工作 , 首先是土地清表 , 之后要进行土地整理 , 然后才能进入农田规划 。 ”前期大量的清表工作 , 延误了一些晚稻耕种的农时 , 中间又连续遭遇三个台风以及立冬当天的大风大雨 , “这是现代化无人农场过程中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 即天气造成的困扰 , 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研究的课题 , 自然灾害是多种多样的 , 北大荒有霜冻 , 有大风 , 但没有三水这边的风大和频繁 , 如果从作物角度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 还要从种业入手 , 开发更加抗倒伏、抗自然灾害的品种 。 再就是一些农艺措施 , 今年造成倒伏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第一年开荒 , 直播机器不能进地 , 采用无人机飞播方式 , 导致种子比较浅的种植在地表上 , 扎根不够深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