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是指什么 后进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 )


“差生”、“后进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称为“问题儿童” 。我认为 , “问题儿童”是一个科学概念 , 因为它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 具有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所以 , 教师要研究差生 , 首先要学习特殊儿童教育学中的“问题儿童”的教育规律 。问题儿童是指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 , 而问题行为是“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 , 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 , 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 。另一类是退缩型的 , 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 。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 , 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 。虽然退缩型问题行为对儿童身心的障碍要比攻击型问题行为严重得多 , 但从学校教育来说 ,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仍把攻击型问题儿童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 , 它与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 , 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 , 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 如家庭状况、学习成绩、校外交友、社会风气等等 , 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 。对问题行为的判定要特别注意 , 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能及时矫正的行为 , 不能定为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 , 才暂定为“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矫正的 , 家长和教师对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做科学的分析 。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 , 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要对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仔细分析 , 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 。
以上介绍的有关“问题儿童”理论 , 对于中小学教师 , 特别是对班主任的差生转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初中阶段 , 具有攻击型问题行为的问题儿童对教学秩序的干扰是十分严重的 , 他们的辍学率也很高 。攻击型问题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精神卫生研究理论把攻击型问题行为称作“行为障碍” , 把退缩型问题行为称作“情绪障碍” 。据《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刊载的《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刍议》一文介绍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1984-1985年对5680例儿童少年调查 , 发现行为障碍发生率达20.7% , 情绪障碍发生率达25% 。
又据1993年第5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刊登的《湖南省13~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一文介绍 , 他们使用DSM-Ⅲ-R为诊断标准 , 对湖南省2522名13岁至16岁青少年进行调查 , 结果表明 , 13至16岁青少年患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家庭环境 。按照作用的大小 , 他们排列出6个方面的原因:①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②父母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③学前寄养史;④男性;⑤家庭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小;⑥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高 。该文还介绍了国外心理学家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波多黎各等国所做的调查 , 调查结果表明 , 13岁至16岁青少年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均在20%左右 , 患病原因大都与不良的家庭环境相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