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文明的哺育
潮汕地区的农业起步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滨海的生活条件使居住在潮汕地区的原始先民过着渔猎捕捞的生活,然而,农业毕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潮汕地区的潮阳、潮安、揭阳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都有农业专用工具,像潮阳铜盂孤山出土的石锛、揭阳地都出土的铲犁等,发现这些石器的地点,大多在适合于农业生产的丘陵台地 。距今大约3000年前的浮滨类型文化,其令人注目的、具地方色彩的最典型器物之一就是长颈口尊,好几件高达80厘米以上,[8](P430)这说明农业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需要这么大的盛器以储藏粮食 。
潮汕地区长期受到全国处于农业经济、封建宗法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禁锢 。唐代至潮的贬官,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原先进农业 。当时,“倡文风”与“劝农桑”是贤吏的本职,[9](P431)而“耕读传家”则成为潮汕人优良的传统民风 。因此,农业生产造就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特质——潮汕文化在进入近代以前,基本上仍属于一种内陆型的农业文化,其思想意识的核心是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家思想,其文化心态和各种文化载体都表现出强烈的小农意识 。农业文明哺育了潮汕人浓重的土地情结 。
(三)地理环境的赋予
文化都必须创造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要求活动赖以创造的前提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地理因素是基础的、先决的因素,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影响尤大,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因素,始而决定了一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居民的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决定了一地之世风民俗 。在很大程度上,还制约了一地的开放与开发,直接影响到一地与外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概而言之,影响到一地的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与其他地域人文之异同 。
潮汕地区“负山带海,川原饶沃” 。[10]作为全省第二大平原的潮汕平原,土地质量好,是一片肥沃的土壤 。潮汕地区地属亚热带,一年气候的总趋势是温暖湿润,夏热无酷暑,冬暖有阵寒,有利于作物生长 。世世代代的潮汕人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在潮汕平原这片沃土上辛勤劳作,创造生活,创造文明 。地理环境赋予了潮汕人浓重的土地情结 。
(四)人多地少,生存空间狭迫的影响
潮汕地区很早就有居民在此休养生息 。秦汉以后,中原人民不断南下,特别是北方多战乱,而潮汕气候条件、生活条件都相对优越,加上潮汕地区为“省尾国角”,是一个相对自成单元的地域,政治比较安定 。因此,历史上出现了中原人民不断南下入潮的壮观 。中原移民的增加,导致了潮汕人口的急增 。唐代元和年间“州户有万余”,到宋元丰年间增加到74,682户,[11](P59)居全省第二位 。迄明代嘉靖年间增至89,312户,人口518,794人,成为广东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清宣统二年(1910年)发展到644688户,54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6 。[12](P228)
随着中原移民的不断增加,至明清时期,潮汕已经成为一个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于是,潮汕地区出现了一个较为凸显的社会问题——人多地少 。据有关资料,潮汕地区每人平均耕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11.56亩;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降为2.09亩;[13](P59)至1946年只有1.27亩;[14](P82)解放后,土地越加减少,人均3分地,[15](P297)堪谓寸土寸金 。
至及当代,潮汕地区的人口猛增 。1991年潮汕地区总人口达到1045.95万人,人口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9人,为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8倍,[16](P8)大大超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 。潮汕平原创造了这一系列的全国之最的人口数字,虽然在“文革”时期有过“围海造田”等运动,却没有使土地面积增加多少,仍然无法摆脱人多地少的局面 。以1991年而言,潮汕地区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生活着占全国1%的人口 。[17](P8)因此,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潮汕人一个沉重的心结 。土地对潮汕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
- 门口种什么树对风水好 门前植树是否有会影响风水
- 风水大师 见面风水
- 南京哪里风水好 南京哪里风水好,适合居住
- 房子的地板选色需要注意的风水问题
- 这五大厨房位置的风水必须化解
- 2021立春是几九第几天
- 床下放东西的风水 床下放榔头的风水
- 带别人的旧手表的风水 戴假表影响风水吗
- 关于门的风水知识 门的风水学
- 大门左边高右边低风水 门面房前大后小风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