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1、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
出自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随寓而安,斯真隐矣 。
2、不求闻达:指与世无争,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
出自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候 。
3、和光同尘:混合各种光彩,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
出处《道德经》:挫其锐 , 解其纷 , 和其光,同其尘 。
4、安贫守道:指与世无争,有自己的信仰 。
出自宋朝苏轼的《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2、小手一撑与世无争下一句小手一撑与世无争下一句是大脑一转天下无敌 。
与世无争意思是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
天下无敌意思是普天之下,没有敌手,形容战无不胜,没有对手 。出自《孟子·离娄上》 。
造句:他在大事底定之后功成身退,从此隐姓埋名,做个与世无争的人 。
3、与世无争的地方叫什么成语此类型成语有五个 , 即和光同尘、浑俗和光、混俗和光、寝丘之志、释知遗形 。
和光同尘:和、同,混合;和光 , 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
浑俗和光: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 , 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混俗和光: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
寝丘之志: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 , 而请受瘠薄的寝丘 , 以保长久不失 。后因谓与世无争 。
释知遗形: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 , 与世无争 。
4、描写与世无争的诗句1、《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 , 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 , 复得返自然 。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 , 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 , 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 , 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 , 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
2、《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明镜本清净 , 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 中药肉桂泡水喝的功效
- 野瓜篓籽的药用价值
- 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藏红花的食用方法
- 野菜籽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 枳壳的食用方法
- 烟草籽的药用价值和功效作用
- 小规模纳税人的税金怎么做 小规模纳税人怎么缴纳税款
- 中药金龟子怎样泡水喝 金龟子泡水喝的功效
- 手心脚心痒是怎么回事 专家揭晓手心脚心痒的三个原因
- 快手里的发现是热门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