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由来

1、和氏璧的由来1、和氏璧的来历: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 。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
2、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境内五道峡)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
3、厉王死 , 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 , 命名为和氏璧 。
2、和氏璧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1、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是“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 , 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
2、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 , 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
3、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赵惠文王18年),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 , 他奉命携璧入秦 , 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 。因功任为上卿 。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廉颇最终负荆请罪,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
3、和氏璧的故事1、和氏璧的故事赵秦争璧: 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 。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 , 左右为难 。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 , 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
2、秦嬴政统一中国 , 称“始皇帝” 。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 。代代相传 , 因此称为“传国玺” 。
【和氏璧的由来】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 , 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 。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 。传国玺,夫复归来 。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