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配氧跟不配氧一样吗 脱氧和氧合血红蛋白区别(17)

  
参考范围:  
两点终点法3.1~5.7mmol/L  
胆固醇酯/总胆固醇0.60~0.75  
(二)临床意义  
1.血清胆固醇升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脂血症等 。  
(2)其他疾病  
肾病综合征  
慢性肾炎肾病期、类脂性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阻、饮酒过量、急性失血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糖尿病特别是并发糖尿病昏迷时,几乎都有总胆固醇升高 。胆总管阻塞时,总胆固醇增高且伴有黄疸,但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仍正常 。  
(3)用药  
服用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甾体激素、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可影响胆固醇水平 。  
2.血清胆固醇降低  
(1)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感染和营养不良、严重的肝脏疾病、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时,血清总胆固醇降低,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也降低 。  
(2)贫血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因骨髓及红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功能受到影响,血清总胆固醇降低 。  
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浓度可以作为脂类代谢的指标,但脂类代谢又常与糖类及激素等其他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所以,其他物质代谢异常时也可以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  
三、三酰甘油酯(TG)  
(一)简述  
三酰甘油酯(甘油三酯)是人体贮存能量的形式,主要在肝脏合成;此外,人体的小肠黏膜在类脂吸收后也合成大量的三酰甘油酯 。三酰甘油酯大约占总脂的25%,为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并直接参与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合成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三酰甘油酯水平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  
参考范围:  
一点终点法  
0.56~1.70mmol/L  
(二)临床意义  
1.血清三酰甘油酯增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脂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酯血症 。  
(2)其他疾病  
胰腺炎、肝胆疾病(脂肪肝、胆汁淤积)、阻塞性黄疸、皮质醇增多症、肥胖、糖尿病、糖原累积症、严重贫血、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都有三酰甘油酯升高的现象 。  
(3)生理性  
长期饥饿或食用高脂肪食品等也可造成三酰甘油酯升高;大量饮酒可使三酰甘油酯出现假性升高 。  
(4)用药  
应用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避孕药可出现三酰甘油酯升高 。  
2.血清三酰甘油酯减少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障碍等 。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一)简述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在血浆中由VLDL—ch转变而来的,其合成部位主要在血管内,降解部位在肝脏 。LDL—ch是空腹血浆中的主要脂蛋白,约占血浆脂蛋白的2/3 。其是运输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的主要运载工具 。LDL—ch的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变程度相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 。  
参考范围:两点终点法l.9~3.61mmol/L  
(二)临床意义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  
主要是胆固醇增高可伴有TG增高,临床表现为Ⅱa型或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常见于饮食中含有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肝脏疾病、糖尿病、血卟啉症、神经性厌食、妊娠等 。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肠吸收不良、骨髓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常与其他TC、TG、VLDL-ch、HDL-ch等脂蛋白参数综合分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