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沟( 二 )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与北大才女张培祥的故事何其相似,不是说人生经历不可以相似,只是相似得太巧了 。张培祥的故事去年刷屏,创造了一波怀念热,不久后碰巧又发生了同样的事,碰巧也是状元,也是让人唏嘘的绝症,也有一样的经历 。更巧的是,这个状元的高中同学还是一个以编故事为生的爆款营销号写手,他们之间还有过很多交往,让她可以写成刷屏的故事 。太多的巧,只有编剧才编得出来了 。从网民指出的那些问题看,这篇文章很可能洗自张培祥的故事,是去年北大才女“卖米”故事在网络刷屏后,营销号写手当成“爆款素材”积累下来,半年后,等人们渐渐忘记张培祥和“卖米”了,把这个“素材”编成另一个故事,赶上爆款传播的寒假档期,借着“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和中产迷茫,消费一把公众情感 。
为什么状元又死了,为什么特别是寒门状元容易英年早逝?是真这样,还是像韩剧那样,女主角必须或者车祸或者白血病,在爆款写手的笔下,状元必须早死?
对不起,再请原谅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篇刷屏的文章,无数次被营销文喂养后,人们无法“眼里常含泪水”地听你瞎编了 。面对一个把流量当成生意的咪蒙弟子,人们真不敢轻易相信文字中的所谓深情和理想,更不敢相信文字中有什么真相、理想和诚意 。张培祥的“卖米”经历感动过无数人,你可以把她的经历写成小说,改编成电影,请不要以这样方式去消费 。你也许可以洗稿,可以洗地,但请不要冠以事实之名去偷别人的经历、洗别人的人生、并以此骗别人的打赏和眼泪 。
这篇文章引发争议和批评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贴上“事实”的标签,以真实之名赚流量,却又不以事实标准去规范写作,回避事实标准的核查 。对一般的自媒体文章,无论你怎么编,怎么戏说,怎么“据说”,怎么“我有一个朋友”,怎么“我遇到一个贱人”,只要不逾越法律底线,怎么虚构和创作都可以 。但既然说写的是事实,而不是文学创作,就要以事实的标准去衡量:交待来源,可证实或证伪,准确无误 。毕竟,这篇文章不只是私人情感的表达,事实涉及很多公共问题:穷人的努力,创投圈的浮华,公司的造假,大学的奖助学金体系,大病医保,底层的向上流动,等等 。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讨论和反思才有意义 。
其实,作者应该知道,《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网络冲击力正在于它所强调的真实性 。假如是小说,只能说三流小说;是故事,只能算是三流故事;但如果是事实的报道,是真实的人生经历,那就不一样了 。收获了“真实”的冲击力之后,就要以真实的名义受到苛刻的追问 。
新闻与故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就是事实,这也是传统媒体报道与自媒体写作的一道分界线 。传统的报道要为事实负责,而自媒体只为拉升流量和愉悦用户负责 。自媒体写作没有任何门槛,而传统报道的写作是有门槛和资质限制的,这个门槛就是对事实的敬畏与尊重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套专业主义精神和规范 。学过新闻的应该知道,新闻界有着强烈的防火墙意识,比如在编辑部,新闻部门与经营部门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芝加哥论坛报发行人罗伯特-麦考密克在20世纪早期曾在俯视芝加哥河的富丽党皇的论坛报大厦内安装了两部独立的电梯,他甚至不愿意广告销售人员和记者同乘一部电梯 。新媒体和自媒体冲击着传统写作,传统进行着艰难的转型,但一直以来都维持着那道防火墙,事实报道是传统媒体记者的领域,自媒体可以编故事,但不可染指传统写作的事实领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