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斜阳 平纱落雁此间少年】古琴在我国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嵇康《琴赋》中:“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庄子·秋水》载:“孔子游於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辍” 。更有文人四艺而琴为首 。这都显示了古琴几千年来的地位,而《平沙落雁》也在古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的传谱,最早刊于明代的《古音正宗》(1634) 。其曲调悠扬流畅,和谐恬静,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给人以“静境中之闹境”的趣味,至此也有了水墨画般的笔触 。其曲意也在“借鸿鹄之远志,抒逸士之心胸” 。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历代琴家喜爱,也是三百多年来传谱最多、流传最广的琴曲之一 。
但就曲谱而言已有多种版本,《立雪斋琴谱》与《治心斋琴学练要》已经分段不一了 。而我们通常说《平沙落雁》分南、北两派,广义是指管平湖先生与张子谦先生的演奏区别 。张子谦先生的演奏谱是据《蕉庵琴谱》(1868),由广陵派琴家秦维瀚撰辑,共收录三十二曲;管平湖先生的演奏谱是据《琴学丛书》(1910),由近代古琴家杨时百撰辑,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收录资料颇多 。这些就已经可以看出琴家对于《平沙落雁》的钟爱了 。
管平湖先生的演奏偏刚一些 。乐曲开始基于平缓,描绘出夕阳西下一片平静的沙鸥之地,宁静祥和,使人尽享其美妙与幽静,会有流连之感 。这也是逸士所向往的、而他们该有的生活 。
乐曲中间却又富于灵动性,以大雁的起起落落承载自我的志向,愿随大雁一起翱翔于天地,去追寻那心底深处淹没的志向,让这一切飞向天际,而逆境中的逸士便可追寻那“鸿鹄之志” 。
作品在结尾却又回归,繁杂思绪过后归于平和,内心的情感交融过后终究归于静寂 。有种“身不能及,心向往之”的感触 。使人听之为其远大的志向而称赞,但又为力所不能及而沉闷 。这一切的一切鲜明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逸士不得志之情跃然眼前,听之、思之亦可感同身受 。
张子谦先生的演奏较柔,乐曲一开始与管平湖先生类似,以平缓为主,构建出一片祥和之景,给人以高远、淡雅之感 。
中间开始有了情绪的发展,思绪已开始展开,且乐曲中吟猱、撞、退复多者结合使用,使作品的旋律丰满而又流畅,且具有歌唱性 。尤其描写雁群飞落,笔触虽不多,用了较慢的速度轻描淡写,却给人以惬意之感,有了享受大自然的“慢”心情 。
而尾声也是以较简单的方式结束,未加渲染,但此时你却有了人在画中游的体验,与我们当下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更是能够触动到那根紧张经络下的柔软之处,直逼心灵,撬动灵魂 。
但因我们现在交通比较便捷,曲谱、视频传播较快、较广,互联网多媒体的发达为古琴学习带来了便利,大家也都开始转益多师 。而《平沙落雁》又太受大众欢迎,所以已经不再拘泥于南、北派之分,而很多演奏家虽学南派,却也有了北派的刚劲;另一些演奏家虽学北派,却也存有南派的细腻 。他们身上已经显现自己的演奏风格,增加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与诠释,同时也有地方方言造成的旋律取舍 。

文章插图
而现在我们大家比较经常弹的有三个流派:九嶷派、广陵派、梅庵派 。九嶷派以杨时百为代表,琴学讲究吟猱节奏,琴风苍劲坚实,技法规整,自成一格,为北方著名琴派 。现存录音为管平湖先生,他们的演奏特点是:节奏方整、规范,按照旋律进行,同时又很高雅、苍古,表达了雁群云程万里的志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