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阳节的习俗1、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 , 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 , 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 , 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 , 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
2、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
2、重阳节食品:重阳糕的由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人们常常在这天做糕点孝敬老人 , 因此这糕点也叫重阳糕 。此后每年的重阳节 , 糕点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那么重阳糕是怎么来的呢?一起来中国饮食文化里看看 。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 。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 。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 。因为专在重阳吃 , 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唐时,因为刘禹锡在做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做“题糕” 。《邵氏闻见后录》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 , 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 。”这样,才被宋祁开玩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
古时 , 重阳糕十分讲究 , 糕上嵌以蜜饯、枣脯 。初起,风力正紧,又是放风筝的良好季节 。故人们于此时,都纷纷出游到郊野放风筝 。古代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 。《礼记·月令》里就记载着古代帝王九月狩猎练武的制度 。南北朝时,规定重阳节是军事操练的节日 。据《南齐书》上说 , 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 , 在今徐州之地,重阳节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以后就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 。
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 。唐德宗时 , 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 。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 。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 。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 。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
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 。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 。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 。重阳的饮食之风 , 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 , 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 , 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
- 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
-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 吃辣的胃疼
-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 公丁香泡水喝的功效
- 心情烦躁的说说抖音
- 美的洗衣机e21是什么故障
- 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 公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 关于描写雨天的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