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1、下元节为什么叫鬼节因为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到家庙、祠堂去祭拜祖先,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鬼节 。下元节的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有祭祀祖先亡灵的习俗 。
下元节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 , 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 。
下元日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 。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 , 都要修斋 。
福建省莆田一带,在下元节这一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 。
2、下元节吃什么传统食品 有哪些传统饮食下元节是传统节日之一 , 而在每个不同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不同的饮食习俗,那么下元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呢?有哪些传统饮食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饮食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下元节吃什么传统食品
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 。农村常做糍粑,米果 , 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 。人们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 。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 。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 。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 , 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
芋子包
十月十五下元节,农村常做芋子包 。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 , 说的就是芋子包 。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 。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 。菜料据主人饮食爱好不同而不同,较适合作馅料的有牛肉、猪肉、冬笋、莴笋、芹菜、蒜叶、大白菜等 。菜料必须剁得碎碎的 , 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调成的水 。最后再把舀起来的鱿鱼等香料与菜料搅拌在一起,香喷喷的馅料做成了 。
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 。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
客家的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虽有敬祀 , 但不如上元节(元宵)和中元节(鬼节)热闹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 。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 。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
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 。”下元节这一天 , 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 。取上等糯谷 , 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 。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 , 放进石臼里 , 用杵槌舂制而成 。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
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吃麻糍粑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 。刚出炉的麻糍粑很烫,一定要冷上几分钟,不然会烫伤嘴巴 。
3、下元节是什么节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
【下元节为什么叫鬼节】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 , 祭祀祖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