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二 )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 , 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守岁 ,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 , 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 , 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
祭祖 ,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 , 祭祖形式也各异 , 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 , 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
2、春节的来历简短一点的1、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年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 。
2、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年”、“过年” 。
3、春节的来历和习惯 ,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灶”或“辞灶” 。除夕夜 , 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 , 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 , 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 , 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顾荒苈宜祷埃挥械挠镁圃阃磕ㄔ蠲? ,这叫“醉司令” , 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 , 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 , 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灶糖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 , 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 , 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 , 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