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候鸟有哪些种类 候鸟有哪些种类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最早接触的关于候鸟的描述了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通常只有在春季和夏季才能见到繁殖的家燕(Hirundo rustica),繁殖结束后它们便带着当年出生小鸟开始往南方迁徙,在温暖的东南亚度过寒冷的冬季,待到气温回升,它们爱吃的蚊蝇开始滋生的春天,它们才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北方的繁殖地迁徙 。像家燕这样每年都会在春秋两季沿着比较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便是通常所说的候鸟 。
【鄱阳湖候鸟有哪些种类 候鸟有哪些种类】候鸟们每年南来北往的现象很早便引起了人类的注意,在22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便指出“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讲的便是每年的春分之后,大雁(Anser sp.)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生养、繁殖,到了秋分之后又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去往温暖的南方的现象 。此外,像“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大杜鹃(Cuculus canorus);“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鹂(Oriolus chinensis)、白鹭(Egretta garzetta),也都是属于典型的候鸟 。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Anser cygnoides)在我们国家通常繁殖于东北地区,冬季大多来到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沼湿地越冬,而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这片广大的区域它们既不在此繁殖,也不在此越冬,仅仅是迁徙期间路过而已,疲倦了可能会找个安全的地方休息一下,饿了可能会找一片水草丰沛的湖泊补充点能量,但绝不会在此长期逗留 。还有很多像鸿雁这样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相隔千里的候鸟,为了便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鸟类,鸟类学家们根据候鸟在不同地区的旅居情况,把候鸟细分为了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这三种类型 。

鄱阳湖候鸟有哪些种类 候鸟有哪些种类

文章插图
候鸟常见种类及图片
01 鸫[dōng]类
首先是鸫类候鸟,包括白腹鸫(Turdus pallidus)、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怀氏虎鸫(Zoothera aurea)等,其中白腹鸫最为常见,整体呈橄榄褐色,腹部灰白色;灰背鸫雄鸟两胁及翼下橙黄色,背部灰色,雌鸟上体褐色较重,胸侧具黑色斑点;怀氏虎鸫雌雄鸟羽毛颜色相似,橄榄褐色中密布黑色斑点,较机警 。鸫类虽然个头不小但胆子不大,喜欢在地面寻找果实和昆虫,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快速离开 。
白腹鸫(摄影:郑运祥)
灰背鸫(摄影:郑运祥)
怀氏虎鸫(摄影:郑运祥)
02 鸲[qú]类
鸲类也是上海常见冬候鸟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和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已经都到达了上海,北红尾鸲雌雄异色,雄性羽色鲜艳,非常容易辨识,它们常常会在树干上观察周围昆虫的动向,一有发现就会快速过去捉取 。
北红尾鸲 雄性(摄影:郑运祥)
北红尾鸲(雌性)
红胁蓝尾鸲
03 鹀[wú]类
鹀类也是上海冬候鸟中主要成员之一,这类鸟长相低调,经常被人认作是麻雀,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它们还是有很多差别的,比如叫声、羽毛颜色、行为习惯都有所不同,其中最常见的为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等等,它们喜欢在低矮的灌丛中活动,主要取食草、昆虫等食物 。
灰头鹀(摄影:郑运祥)
黄喉鹀(摄影:郑运祥)
除了上述的冬候鸟还有很多常见的留鸟栖息在各大公园绿地之中,比如白头鹎、乌鸫、灰喜鹊、棕头鸦雀、棕背伯劳等都较为容易观察到 。
棕背伯劳(摄影:郑运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