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的种草到底有多少套路( 五 )


小红书虚假评测乱象非一日之寒 。此前曾有媒体机构揭露平台网红博主的粉丝量、点赞数等衡量其影响力的数据存不实之处,还附带了具体价格套餐的操作流程 。只不过此次矛盾被激化升级,引发全网热议 。
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习惯趋于个性化,以“测评”“推荐”形式展开的“种草笔记”,成为很多用户消费的重要参考,也更能提升一家网站的人气和月活,说明其商业价值 。小红书一直以真实为品牌背书,要求社区用户必须是真实的消费用户,分享的信息是真实的购物体验 。这也是其成立短短几年,俘获大批用户、建立信用口碑、商业化蓬勃推进的独特优势 。但与此同时,一些推广团队也瞄准了“种草笔记”的“钱途” 。随着造假风波愈演愈烈,很多用户感觉上当受骗,小红书也遭逢空前的信任危机 。
事实上,产业衍生出数据造假等黑色链条,在互联网行业并不鲜见 。去年10月,自媒体“小声比比”发布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将点评内容造假的O2O旅游平台马蜂窝推上风口浪尖 。而在该文不断刷屏的同时,数据造假以及互联网黑产也浮出水面 。
小红书方面曾公开表态,对社区刷量、刷粉行为“零容忍”,会坚持用技术+机制持续严格防范,搭建更先进的反作弊系统,捍卫社区生态,也已取得阶段性打击成果 。2019年1-3月,小红书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破获多起刷量案件,处理作弊账号38万,作弊笔记121万篇 。但遗憾的是,短短过去月余,“黑产”又故态复萌 。#小红书代写产业链#的话题才撤下不久,有媒体在网上发现代写服务的提供商依然“明目张胆”地招揽生意 。
由此可见,即便小红书言之凿凿表示打击“黑产”,但由于这些软文信息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较难辨别,平台上的漏洞很可能将持续存在,也侧面反映了UGC模式之困 。
既然有些“笔记”是避坑指南,但也存在部分内容没有预想中真实,“亲测有效”真实性成空谈,用户注定不能用脚投票,唯笔记是从 。笔记内容可作为前置参考,但也要穿越消费购物的种种迷雾,看清其与软文广告的差异,回到消费需求的基本面,理智选购产品,避免身陷虚假泥潭 。
可以说小红书上所谓的拔草 种草等等这种词汇都是商家自己编辑出来的或请素人 或请达人 明星等来为自己做各种宣传 为的是更好的吸引顾客 有好有坏 选择时选择自己合适的就可以 不要盲目跟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