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九运玄空风水罗盘 高清三元风水罗盘


位于休宁万安的罗经文化博物馆主人吴兆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家在业内可谓是罗盘制作世家 。
在徽州,很多的技艺似乎都在世家传承 。漆器如此,砚雕如此,医学如此,罗盘制作也如此 。这种家族方式的传承,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有一种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一种韧性在其中……

对于罗盘,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见过的“地仙” 。曾祖母过世时,曾祖父的一位朋友过来为曾祖母看阴宅,带了一方罗盘 。当时是极为神秘的,还是在隐蔽的状态下拿出来的,似乎如果不是和曾祖父是好朋友,绝对不敢拿出来的 。
模糊的印象中,只知道罗盘是圆的,挺是神秘 。
后来到黄山工作,家中一位伯父也成为了“地仙”,附近十里八乡人家阳宅阴宅,都要请他去看一下风水 。他曾托我买过一方罗盘 。恰巧,自己手上有一方参加活动时得到的万安罗盘纪念品,于是送给了伯父 。伯父很是高兴 。
对于罗盘的再有的印象就是在当年读大学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记得在一次演讲会上,有同学慷慨激昂地痛陈“民族的劣根性”,指南针到了国外就变成了航海的工具,为海洋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我们自己家里,却变成了看风水的罗盘 。言下之意,我们玷污了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太劣根了,应该抛弃枷锁,一往无前 。
现在想来,颇多感慨 。指南针为航海贡献自是值得赞赏;但变成罗盘似乎也无可厚非,能在小小的罗盘之中融天地之智慧,尊崇自然,道法自然,却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 。对外与对内,只不过事物的两个方面 。
但是,当我7月30日走进休宁万安的罗经文化博物馆,方觉得罗经世界,其实并不小 。且也并不适用大与小来衡量这罗经世界,倒像是用小小的罗盘来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寓大于小,从小处观察大世界 。不仅罗盘的世界丰富多彩,有大到40圈的罗盘,也有小到把握的罗盘;有木质罗盘,也有纸质罗盘;有三合罗盘,也有三元罗盘,还有金龟盘,莲花台罗盘……而且从某一方面来说,罗盘融会了易经文化,也融会了国人对天地人的认识,让人感叹 。
我一直想,何以罗盘会出现在徽州,在万安 。或者,与徽州人敬畏自然、取法自然有莫大的关系 。罗盘与徽州风水密切相关,而徽州风水其实就是徽州人对于自然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畏的表现 。村落的布局、建筑的格式都要和自然融为一体,是自然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突兀于自然之外“特立独行” 。以此观念通观生死,或者就产生了对于罗盘的需求?

博物馆的主人吴兆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家可谓是罗盘制作世家 。
在徽州,很多的技艺似乎都在世家传承 。漆器如此,砚雕如此,医学如此,罗盘制作也如此 。这种家族方式的传承,从产业发展的方面看,似乎不利于制作技艺的发扬光大;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却又有一种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一种韧性在其中 。故而,传承自身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这无关乎利益,无关乎社会的评价,也无关乎技艺自身的时代价值和实用价值 。
吴兆光从事罗盘制作同样是这种理由 。
吴家的罗盘制作始于清康雍乾时代 。第一代制作者吴鲁衡1723年在休宁创设吴鲁衡罗经老店,至吴兆光父亲吴水森为第七代,吴水森也是非遗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兆光说,自己从小跟随父亲做罗盘,但是并不上心 。做罗盘很苦,很枯燥,甚至无聊,于年轻小孩来说,似乎了无趣味 。或许是骨子里流淌着罗盘制作者的血液,对于制作技艺倒是掌握得蛮快的,但没有什么传承的意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