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诗集拼音 北朝乐府拼音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拼音)
编辑者-北宋文人郭茂倩,内容收录-东汉至五代时期的乐府诗歌,其中经典-汉乐府诗、北朝民歌 。
内容解析:反映古代基层“民生民俗”的古代民歌及文人诗歌,经官方“乐府署”文人艺人加工配乐而成 。与现代经典民歌相比,相当于“古代经典民歌” 。

南北朝乐府诗集拼音 北朝乐府拼音

文章插图
经典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人年轻时积极进取(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绘草原风光(出自北朝民歌《敕勒歌》前半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名篇:后世合称“乐府双壁”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木兰诗》(两者都属长篇叙事诗),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短篇诗)等 。
一、《木兰诗》塑造“巾帼英雄”形象:兵役负担压力下,家庭年轻儿女挺身而出,走上独立、自强、成长成熟之路 。反映北朝勇武、刚健、淳朴的民风 。
故事简述:背景为北魏与北方草原柔然部落的战争 。花木兰“替父从军-离乡奔赴边疆、征战沙场-最终凯旋还朝、立功受赏-富贵后不愿为官、千里还乡”的传奇故事 。
——后世文化影响:人物赞赏“当代花木兰”、戎马生涯战争牺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成语“扑朔迷离” 。
作为民间英雄人物,值得后人敬仰、学习的具体品质:
1.基本素质:年轻时作为“好女子”勤劳吃苦(勤劳织布-古代平民“男耕女织”生活) 。
2.开始长大-独立、有担当:兵役负担压力下,年轻女儿无奈之下,挺身而出、勇敢坚强、为父分担家庭重担,成为“好儿女”(官府兵役、作为家中男丁的父亲年老) 。其后离乡奔赴边疆、接受战场艰苦磨炼,也是独立、自强的过程 。
3.“巾帼英雄”众人表率:最难得的是富贵后保持淳朴品格,不愿在朝为官、千里还乡照顾家人,成为令所有年轻儿女汗颜、一般民众难以企及的“女英雄” 。
内容解读:
(一)第一章详述女儿“替父从军”的具体过程、原因:女儿家中织布叹息-询问啥心事-官方征兵父亲在内-家中无壮丁、愿替父从军 。——解读:1、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天子俗称“大汗、可汗”,父亲称“爷”,阿爷(阿爸)、爷娘(爸妈)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二)第二章详述从军准备-自备战马,远离家乡奔赴北方边疆:马市买骏马及相关装备; 朝辞爷娘暮宿黄河边-心里爷娘唤女眼前黄河流水,朝辞黄河暮至黑山-心里爷娘唤女耳边燕山马鸣 。
——解读:2、民族战争文化:关于自备战马,北魏属鲜卑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为保证兵源实行“全民皆兵、兵农合一”制度,全国壮丁战时自备战马应征从军,战后再还乡务农 。3、个人成长:远离家乡奔赴边疆的过程,对年轻儿女来说,也是开始“心理独立”的过程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三)第三章简述“戎马生涯”:奔赴战场-战场生活-战争牺牲 。——解读:4、个人成长:在外体验战场艰苦生活,是一种“磨炼”,有实践磨炼才能达到“心理自强”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