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通寺
相传400多年前(时约明嘉靖年间),一日,游方真人惠明禅师,云游至此,手持禅杖,身披袈裟,上观天相,下测地理,眼望四方,顿时,心灵一转,一朵祥云从天而降,在头顶上空环,绕三圈而冲天消失 。禅师惠领其意,以示这一风水宝地,必建一镇宝寺院,以兴一方热土,保一方百姓平安 。
惠明禅师,衔及步履汉阳归元禅寺,与方丈叙述天神感化经过,并偕主持和惠明禅师一同来分水观察地貌,以罗盘定位,决定化建寺庙一座,三人共商,随俗徇人,不持廉隅,日圆,如俗称“圆通” 。“定名圆通寺”依堤建寺,时约年余,建起规模宏伟的圆通寺,前有大雄宝殿,殿两侧为钟鼓楼,后有祖师殿,神像金身,栩栩如生,左侧为藏经房,右侧为僧侣宿室,寺左偏房为缮食房 。寺前有方圆二十丈的开扩地,寺栅门有五级台阶,寺有捐田五亩,供僧侣耕耘收食 。平常敬香求赐者,络绎不绝 。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正月十五,四周百姓,沐浴整衣,手捧香纸,集体敬香者 。人海如潮,以示一年清吉平安 。清中期寺遭战火毁于一旦,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建,恢复原貌 。
1950年拆毁 。后又重建,1997年竣工 。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分水地图
二、大戏楼
相传建于280年前,清代乾隆年间,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 。装饰精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鱼角斑爪,双龙抱柱,舞台方圆丈余,左边为音乐房,台后设更衣化妆室,均为木质结构,建筑工艺,雄伟壮观,是县境颇有名气的大戏楼 。
相传清道光7年(1872年)时值汛期,湖北新任制台官船,行经此地,吊楼街市,浮于水面 。大人酌兴之下,目睹市景,日:“妙哇,似海市蜃楼” 。即问随从“前方何地”,答日:“系分水嘴” 。大人忽然发现岸上一雾团,命随从观之,是何物绕空也,随从日:“奴才不曾得见”,官怒日:“岂有此理”,即令停船,便更服上岸探秘行至雾团处,不见踪影,但见戏楼后墙镶有一雕刻石碑,上书“泰华山”三字 。制台欣然叹日:“此乃瑞绕胜地,后世必兴重镇也” 。返船顺江而下 。
又传此楼为鲁班下界所修 。清咸丰7年,(1857)年武汉汉戏班来分演出“三国演义”,一老生饰黄忠,使百步穿杨剑,不料击中左边抱柱龙眼,顿时龙眼冒出雾珠,老生跌倒舞台,不省人事,班主焚香化纸后才苏醒 。戏楼是分水人民的文化娱乐中心,常年鸟语花香,游人访者,络绎不绝,外地戏班经常来此楼作精采表演,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1938年,日军入侵分水,前楼惨遭兵燹,不久后楼又遭狂风袭塌殆毁
三、财神庙
据祖辈相传,有一段趣文,“陈红彩当胳膊”修财神庙的传说 。据陈氏族谱载:红彩,谱字地彩,(生于1775年乾隆四十年弟兄二人,上有一兄 。地彩无嗣,为老二房系) 。分水嘴当时有“九个半拳头”(武功很好)之说,陈红彩是其中之一,练有一身好武功 。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陈因打抱不平而伤人,被告后充军,不久释放回家,路过一溜沙河时,因饥饿精疲力尽,趟在沙洲上晕迷中,梦见一白发老者云:“汝欲过河吗?我若保你过河后,你要在太华山修座“财神庙”能做到吗?”彩红日:“我决不忘你老救命之恩,一定做到” 。老者飘然而去 。彩红醒后果见河中有一块大木板,就泅板上岸,回到了老家 。返家后,红彩朝思暮忆沙河边的一梦,非还愿不可,修建财神庙,但又无法筹集资金,红彩心想我是伤人被充军经溜沙河的,许下愿的,不免上当铺当去一支胳膊,当铺老板笑问了情由,很同情于是慷慨解囊,捐助了资金,此事,迅速传开,此地一些有名望的人协同红彩募化筹办 。并请阴阳先生勘地,寻找“太华山”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